9枚金牌、4枚銀牌、5枚銅牌!砥礪之下,福州體育健兒在全運會上交出了歷史最好成績的完美答卷。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從2017年天津全運會的4金6銀8銅,到2021年陝西全運會的9金4銀5銅,福州競技體育通過一個周期的沉澱和積累,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以全運會為平台,福州的體育健兒們也不斷向塔尖攀登,成績斐然。
有成績,實現新突破
本屆全運會,福州由李雯雯、李發彬、劉靈玲、林聲、黃夢愷等五名奧運選手領銜,共92名運動員取得決賽資格,超過福建省體育代表團運動員總數的20%,是全運會歷史上進入決賽人數、參賽項目數最多的一屆。
不斷拓寬的項目廣度,持續形成的人才厚度為福州體育實現突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據統計,福州選手取得的9金4銀5銅共分布在武術套路、羽毛球、舉重、擊劍、田徑、游泳、拳擊、排球、蹦床、射擊、武術散打等11個大項18個小項。
在武術套路、羽毛球、田徑等優勢項目上,既有「四朝元老」梁永達圓夢金牌的堅守,也有林雨薇、翁泓陽、陳穎穎等新人的崛起。
更大的突破來自舉重和擊劍,在這兩個項目上,福州體育不僅實現了全運會金牌零的突破,而且一口氣拿下六金一銀。
兩位舉重奧運冠軍——李發彬和李雯雯捍衛了各自級別上的榮譽,為福州帶了兩枚金牌;擊劍比賽更是蕩氣迴腸,黃佳新一劍定乾坤,幫助福建女花拿到團體冠軍;黃夢愷在個人和團體決賽中收穫兩金,成為福州當之無愧的「金牌王」;林聲的一金一銀同樣代表了福建重劍的最高水準。此外,吳愉在拳擊項目上收穫的銀牌,同樣創造了福州體育的歷史。
福州市體育局局長陳諸凱表示,「福州選手在陝西全運會上的歷史突破,反映出福州競技體育總體競爭實力有了明顯提升,人才隊伍建設有所增強。」
有基礎,成就新輝煌
如果說,陝西全運會上交出的答卷代表著福州體育的力度,那麼,以全運會備戰周期為發展契機,福州體育不斷地通過高質量發展,夯實業餘訓練基礎,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搭出福州體育的高度和厚度。
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福州競技體育正在燎原的點點星火——2個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7個省高水平後備人才基地、30個市級體育後備人才基地、148所市級體育傳統校、特色校。
「目前,福州已經形成『以市體工隊、市體校、市水上中心』為龍頭,區縣少體校為基礎的市縣聯動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據福州市體育局副局長郭志農介紹,福州市業餘訓練規模常年保持在4000人以上,縣區每年向市裡輸送200人,市級向上級優秀運動隊和高等院校每年輸送50人以上。
借船出海,探索多元化培養體育後備人才的新途徑同樣為福州體育注入新鮮血液。
「吸納民間資本、協會、俱樂部等社會力量辦體育,加強與省內兄弟城市聯合培養輸送,依託省優秀運動隊引進優秀苗子等舉措,進一步拓寬福州業餘訓練渠道,提高項目競技水平。」 郭志農說。
有思路,期待新跨越
在今年的省青少年錦標賽中,福州男子帆板隊獲得團體冠軍,這是福州水上項目的首枚金牌;與福清僑中、福清市少體校聯辦的男排項目,也奪得全省冠軍;手球同樣收穫了1金1銀3銅……
在這個全運周期,通過與市縣(區)聯辦運動隊,水上、男排、手球、足球等項目應運而生,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積極融入新增項目也將為福州體育帶來了新的增長點。而這些項目上展現的新活力也將進一步補齊我市參賽項目的短板,填補參賽項目的空白。」 陳諸凱說,下一步將推動更多項目市縣、市校聯辦,或市隊縣辦、市隊校辦,以多種方式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實現共建共享。
比賽的指揮棒同樣在人才培養和輸送的渠道中發揮著導向作用。「分層分級」的賽事體系也讓「體教融合」持續走向深化。
「市體育局和市教育局聯合每年組織田徑、游泳、武術套路、乒乓球、羽毛球等12個項目的比賽,約有3000名中小學生參賽。」 陳諸凱表示,在完善賽事體系的同時,不斷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校園任教渠道,「目前已有85名退役運動員在各級學校任教,為體教融合帶來更加專業的指導」。
如今,陝西全運會的大幕已經徐徐落下,對於實現了新跨越的福州競技體育來說,閉幕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至於未來,同樣可期。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