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距離轟轟烈烈的2008年奧運會已經過去了17年。
為了辦好08年奧運,我們舉全國之力進行了籌建,光是建造一個鳥巢就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花費了34億人民幣,而當年奧運會的總投資更是高達3000億。
雖然花費巨大,但人們還是興緻勃勃地期待奧運,喜迎奧運,日日夜夜盼望著奧運會能快點到來。
可現在,很多人都開始對奧運不太上心。在《中國經濟周刊》的問卷調查中,竟然有80%的人表示,不太期望繼續申奧。
奧運會明明是個舉國同慶的好事,為什麼人們不期望辦了呢?
當年為什麼要申奧?
在理解為什麼人們不期望申奧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當時,我們為啥要舉全國之力舉辦2008年奧運會。
時間撥回到21世紀初,當時,咱們國家在經濟、科技等硬實力方面,已經像火箭一樣飛速提升,但在文化影響力等軟實力上,在國際上依舊沒得到應有的認可。
那時候西方媒體就像戴著有色眼鏡,長期把中國描繪成 「封閉落後」 的模樣,「東亞病夫」 的標籤,就像狗皮膏藥一樣,怎麼也撕不掉。
在這樣的背景下,奧運會就像是一把能夠打開這扇大門的 「萬能鑰匙」,成為了中國突破國際偏見的不二之選。
因為,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奧運會,不僅是運動員競技的賽場,更是各國展示國家形象、文化特色和科技實力的絕佳平台。
所以,中國希望藉助奧運會這一平台,從體育、文化、科技等多個維度,將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示給世界,向世界宣告:中國已經站起來了。
因為有這種信念,所以當中國成功獲得 2008 年奧運會的舉辦權後,全國上下迅速行動起來,展開了一場規模宏大且緊張有序的籌備工作。
在申奧成功的 2001 年 12 月 13 日,北京奧運會組織委員會正式成立,標誌著奧運會籌備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
2002年7月13日,北京市政府與北京奧組委共同制定的《北京奧運行動規劃》正式公布實施,為籌備工作錨定了方向。
2003 年 12 月 24 日,國家體育場 「鳥巢」 與國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率先開工奠基,拉開了北京奧運會體育場館建設的大幕。
為滿足奧運會比賽需求,北京共建設場館31座,其中新建12座,改擴建11 座,還有 8 座臨時場館,涉及田徑、游泳、籃球等多個項目。
「鳥巢」 工程總佔地面積 21 公頃,建築面積 258,000 平方米,可容納約 91000 名觀眾;「水立方」 作為主游泳館,也是 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
除了場館建設,北京奧組委為確保賽事順利進行,還規划了用於賽事組織、人員培訓、宣傳推廣等方面的充足的資金預算,總額約20多億美元。
為辦好這屆奧運,從 2001 年到 2007 年,北京在城市基礎設施、能源交通、水資源和城市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投資預計達 2800 億人民幣。
地鐵線路的延伸、城市道路的拓寬、空氣質量的改善等,不僅是為了服務奧運會,更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推動了城市的現代化進程。
此外,從志願者招募到安保體系的構建,中國在 2008 年奧運會的籌備過程中,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這些準備不僅為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奠定了堅實基礎,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強大的組織協調能力和綜合國力。
那麼,我們投入了那麼多金錢和經歷,2008年的奧運會,是否給我們帶來了預期的效果呢?
08年奧運,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
如我們所期待的那樣,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全世界再次從新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在親眼目睹了北京和中國的發展後,西方媒體的態度從質疑轉變為讚歎,報道中滿是對中國組織能力、科技水平的高度評價。
西方媒體徹底撕下了貼在中國身上的 「封閉落後」 標籤,讓中國以自信、開放的形象屹立於世界舞台。
除了形象提升之外,奧運會的舉辦還帶動了多個產業的蓬勃發展。
奧運會期間,我國旅遊行業迎來井噴式增長,據統計,當時,北京接待境外遊客超過 300 萬人次,極大地提升了北京在國際旅遊市場的知名度。
同時,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僅改善了城市的硬體環境,還創造了600萬的就業機會,極大地拉動了內需。
根據官方審計結果,北京奧運會組委會總收入達到205億元人民幣,支出為193.43億元人民幣,最終實現了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盈餘。
此外,奧運會的標誌性場館如「鳥巢」和「水立方」在賽後得到了有效利用,持續舉辦各類大型活動和賽事,為城市創造了長期的經濟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取得了圓滿成功,成為奧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申辦奧運會的熱情卻呈明顯下滑趨勢。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對奧運會冷淡的原因
從經濟角度來看,舉辦奧運會堪稱一場 「燒錢盛宴」,北京奧運會投入 440 億美元,高昂的成本讓許多國家倍感壓力。
在全球化浪潮下,社交媒體、國際展會等平台,讓各國宣傳自身實力的渠道日益多元,沒必要將大量資金孤注一擲於奧運會。
場館的後續利用難題,也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申辦奧運會的國家心頭。
例如,雅典奧運會後,眾多場館長期閑置,維護費用卻居高不下,成為當地政府甩不掉的 「燙手山芋」。
即便如北京這樣相對成功的案例,「鳥巢」「水立方」 等場館,每年在維護運營上,仍需投入大量資金。
此外,如今的奧運會被政治化的傾向愈發嚴重,部分西方國家將奧運會作為政治博弈的工具。
比如在我國冬奧會期間,美國拜登政府宣布,不派任何外交或官方代表出席北京冬奧會,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五眼聯盟」國家紛紛響應。
這些國家試圖將冬奧會政治化,以所謂的「人權問題」為借口,對中國進行抹黑和施壓。
新冠疫情的衝擊,也讓各國對舉辦大型活動心存顧慮。
東京奧運會被迫延期,且以空場形式舉辦,不僅經濟損失慘重,還讓人們意識到,舉辦大型活動面臨的風險顯著增加。
從現實情況來看,多國開始紛紛退出奧運會申辦。
2024年和 2028 年奧運會申辦時,僅有兩座城市參與競爭,這一現象充分反映出全球申辦熱情的降溫。
而中國也逐漸轉向更務實的賽事選擇,不再盲目追求舉辦大型綜合賽事,而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舉辦各類專業賽事。
事實證明,2008 年北京奧運花費的3000億超值,不僅提升國際影響力,更點燃民族自信。
如今國人態度更理性,中國辦賽更務實。未來奧運若破局,有望重煥生機,其經驗也將照亮體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