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改變申辦機制,重新讓奧運會受青睞是「繼往」,那麼巴赫任內重視數字化和ai,籌辦的電競奧運會,就是面向未來的「開來」
3月20日,國際奧委會選出了第十任主席:柯絲蒂·考文垂。而現任主席托馬斯·巴赫將於2025年6月23日完成交棒、正式卸任。
2013年上任時,巴赫被談論最多的標籤,是首位「奧運冠軍主席」——他曾以擊劍運動員的身份站上奧運賽場最高峰。而最近12年,巴赫一直站在風口浪尖,掌舵國際奧委會這艘大船。他在任期內最鮮明的關鍵詞之一,是變革。
↑3月17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新聞發布會上。圖據新華社
「不變革就是死,我們不能成為變革的障礙,你不變,一定會有力量逼迫你改變。」2014年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7次全會上,巴赫的講話充滿危機感和決心。在他的領導下,奧運會變得更加有包容性和時代感。當然,變革不只是單向度的創新,還有對核心價值的堅守。
個人看來,巴赫任期內最重大的變革之一,是改變了奧運會的申辦機制。
巴赫上任後面臨的一個重要危機,是奧運申辦的遇冷。2013年,先後有近10座城市中途退出2022年冬奧會和2024年夏奧會的申辦。申辦程序繁瑣,申辦和舉辦費用高企是城市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巴赫針對奧運會申辦機制的變革也因此開始了。
此後,國際奧委會組建「舉辦地委員會」取代此前的「評估委員會」,負責向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推薦多個或者單個候選舉辦地,與有意向的潛在舉辦地,或者國際奧委會想邀請的潛在舉辦地,建立長期對話機制。巴赫回憶說,曾幾何時,奧運會舉辦城市選舉類似「特許經營權」,候選城市需不斷調整項目細節。而通過對話和互動,奧運會也在適應城市。改革的成效是顯著的,申奧者寥寥的局面被扭轉——目前有兩位數的候選城市對申辦2036年奧運會感興趣。
奧運申辦機制變為了可以長期談的「競爭性磋商」,這一變革無疑給奧林匹克運動「續了命」。
如果說改變申辦機制,重新讓奧運會受青睞是「繼往」,那麼巴赫任內重視數字化和ai,籌辦的電競奧運會,就是面向未來的「開來」。
近年來,在巴赫的領導和推動下,數字奧運生態爆髮式增長,奧運官網及app月活用戶達3.25億,創歷史新高。2024年發布的《奧林匹克ai議程》,在展望人工智慧可能對體育帶來哪些影響的同時,提出了國際奧委會引領全球體育領域開展人工智慧計劃的框架。
讓全球電競迷歡呼的是,2024年7月,國際奧委會宣布創立奧林匹克電子競技運動會。首屆電競奧運會,將於2027年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舉行。雖然此事至今仍有質疑聲,但更多人在好奇和期盼,數字世界裡的奧林匹克會呈現怎樣的精彩。
首個難民代表團出現於2016年里約奧運會,在去年的巴黎奧運會上,代表團人數創新高,辛迪拿到了難民代表團歷史上首枚奧運獎牌。閉幕式上,辛迪等人和巴赫一起走到聚光燈下熄滅聖火的一幕,足以成為載入史冊的經典。
巴赫任期內,國際奧委會在推動性別平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巴黎奧運會成為歷史上首屆男女參賽配額完全相等的夏季奧運會。
從申奧機制到電競奧運,從設立難民代表團到實現男女運動員1:1參賽,這些我們所親身經歷的事件和時刻,都將載入奧林匹克史。實現這些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來自巴赫。
在巴赫任期內,最廣為人知的變革還當是奧林匹克格言中加入了「更團結」。這個變革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對奧林匹克運動核心價值的堅守。
「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奧林匹克格言的變化發生於2021年,這不僅是對當時全球境況的回應,也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再次重申——團結和互助,是巴赫對奧林匹克價值的理解與追求。
正如巴赫曾表達過的,「有時候在推動變革時,我可能有點過於急躁了。有時在採取行動之前,本可以把事情解釋得更清楚些」。他領導下的國際奧委會一些改革或許並非完美,但它們為奧運會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像很多年屆退休的老人一樣,七十餘歲的巴赫說,卸任後要好好睡覺,然後更多地去運動。至於自己的成就與遺憾,巴赫表示,應該留給歷史和其他人去評判。
紅星新聞評論員 李秀明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