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CBA爆出大冷門,聯賽第二的山西男籃竟不敵季後賽無望的福建隊。這場失利不僅暴露了球隊的戰術短板,更將一份爭議合同推上風口浪尖——32歲的葛昭寶手握四年頂薪卻交出18分鐘3分的尷尬數據,這份價值1800萬的合同正成為山西男籃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在CBA聯盟中,頂薪合同(註:每隊最多3個D類頂薪名額,年薪最高600萬)本應匹配核心戰力。但本賽季葛昭寶的數據堪稱觸目驚心:29場常規賽僅3.7分2.4籃板,內線命中率低至48.3%。更令人咋舌的是,當劉傳興缺陣時,這位頂薪中鋒的防守效率值跌至全隊倒數第三,完全撐不起山西的禁區防線。
筆者認為,這份長約暴露了CBA俱樂部在球員評估上的通病。對比NBA球隊常用的"激勵條款+短期合約"模式,山西管理層在葛昭寶32歲高齡時送上4年全額保障合同,無異於豪賭。數據顯示,CBA內線球員的運動巔峰通常在28-30歲,本賽季聯盟30歲以上中鋒場均得分超過10分的僅有韓德君等3人。
山西男籃的困境頗具警示意義。在CBA薪資帽(2023-24賽季基準值3200萬)框架下,葛昭寶的合同將佔據球隊未來三年約18.75%的薪資空間。參考廣東隊處理蘇偉合同的案例,山西或需考慮引進強力外援中鋒(如深圳薩林傑式球員)來彌補短板,但這又將擠壓本就緊張的薪資空間。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CBA最新公布的《中國籃球青訓白皮書》中,25歲以下球員註冊量同比增長27%的背景下,山西隊卻將寶貴頂薪鎖定在狀態下滑的老將身上。這種選擇與浙江稠州培養余嘉豪、廣州龍獅重用焦泊喬等新生代中鋒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
當前CBA正處改革關鍵期,各隊都在探索符合中國籃球特色的建隊模式。山西男籃的案例提醒我們:職業俱樂部的合同管理需要更專業的風險評估。畢竟,在商業聯賽中,每一份頂薪合同都應是競技價值與商業回報的精密計算,而非人情往來的籌碼。如何破解這道1800萬的難題,或許將決定山西男籃未來三年的命運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