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2月14日電(記者戴錦鎔、魏婧宇、馬思嘉)不似短道速滑的刺激緊張,不像冰球對決的霸氣鋒芒,不及花樣滑冰的優雅柔美,被稱為「冰上國際象棋」的冰壺,似乎是冰上項目中一個特別的存在。
滑行,投壺,刷冰……一場比賽持續約兩個小時,可遠觀,可靜賞,可歡呼,可凝望。

第九屆亞冬會的冰壺賽場上,前國家隊隊員王冰玉說:「我的人生與冰壺相連。」
本屆亞冬會中國冰壺隊教練譚偉東說:「冰壺是刻進我骨子裡的東西。」
哈爾濱市平房區冰壺館製冰團隊負責人杜偉說:「冰壺點亮我的後半個人生。」
一片「冰」心,何以予「壺」?

「這是一個充滿魅力的項目。」王冰玉說,與冰壺結緣,自己經歷了從運動員、到教練、再到國際技術官員的身份轉變。賽場內外,冰壺如同自己的良師益友。「如何平和地看待當下的處境,怎樣處理棘手的問題,怎麼讓團隊變得更好……這些經歷讓我終身受益。」
精妙布局、隨機應變、穩健投壺,看似簡單,卻是雙方戰術的博弈。籌謀與智慧冰上相遇,腦力與體力同台競技。
「就像下棋,每個球都需要精心布設,在有限時間裡以最快的速度選出最優的路線。」練習冰壺20多年的杜偉不僅打冰壺,也深耕冰壺產業。在他看來,不確定性讓冰壺更富有吸引力。

相較於其他冰雪項目,冰壺更加從容,也更加包容。譚偉東做冰壺運動員、教練員已有20多年,他說,不論男女、老少皆宜,冰壺有益身心健康,有益思維鍛煉。不僅如此,它還是一種社交方式,適合打開與陌生人的了解與對話。
作為亞冬會冰壺館首席製冰技術員,德國人約阿西姆今年75歲,29歲就開始接觸冰壺。退休前,他是一名建築工程師,冰壺讓他能從繁雜的工作中暫時抽離,換換腦子,緩解壓力。
還有很多人,愛的是冰壺的競技精神。
「冰場上下,大家都很有禮貌,無論結果如何,雙方選手都會握手言和。」卡達冰壺女隊選手阿姆娜·哈穆德·阿爾-卡特說,和善友好是其獨特的精神內核。

「冰壺給了我全新的體驗。」來自四季如夏的泰國,查娜提普·松克漢姆第一次代表國家參加亞冬會,短短結緣四個月,便讓她想向更多熱帶國家「安利」這項運動。
作為團體項目,冰壺比賽少不了隊友之間的默契配合,那是人與人之間深層次的信賴與羈絆。「如果說冰壺帶給我什麼,我想最大的收穫就是有幾個志同道合的隊友。」中國香港冰壺男隊隊長張卓華說,幾名隊員都不是專職運動員,因冰壺相識,成為並肩作戰的夥伴,雖工作在不同地方,但總會抽時間一起練習,順便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選手、教練、裁判,觀眾、記者、志願者……不同崗位的人對冰壺有著不同的理解,可謂「一壺千面」。但因為共同的熱愛,一方不大的冰場上凝聚著熱切的目光、真摯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