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乒壇掀起了一股「風暴」。一邊是中國乒乓球巨星樊振東和陳夢因不滿WTT(世界乒聯)新規宣布退出排名賽事,瞬間衝上了熱搜。
另一邊是法國乒乓球運動員們紛紛發聲,公開質疑WTT聲明。
沒了樊振東的強勢拉球,沒了陳夢的精準搏殺,這項運動的看點還剩下什麼?
WTT的「自救式聲明」
事情的起因源於樊振東和陳夢的「缺席抗議」。兩位同時發布聲明,稱退出WTT排名,但是不退出各種比賽。
這兩位中國頂級乒乓球明星對WTT的新規表示不滿,新規要求選手如果不參加某些比賽,將面臨罰款和排名清零等懲罰。
這樣的政策顯然讓頂尖球員感到「被綁架」:打比賽沒問題,但為何非要像完成「作業」一樣被強制參賽?
WTT在28日晚急忙發出聲明試圖滅火,稱規定是四年前就定下了,卻被法國運動員們直接打臉。
西蒙-高茨在社交媒體毫不留情地寫道:「不接受聲明!這些規則讓我們失去了這項運動的偶像。」
他的言辭直指核心問題:強制參賽和罰款,只會讓頂級選手望而卻步,進而削弱比賽的觀賞性和吸引力。
勒布倫兄弟緊隨其後,為高茨點贊並評論:「正確」。法國隊的態度堪稱直接且統一,讓WTT的聲明看起來更像是無力辯解的危機公關。
樊振東在WTT的聲明後又再次進行了回復,
網友們一邊倒,為樊振東能整頓這樣的「職場」感到無比的解氣。
偶像失去,比賽失色
樊振東和陳夢之於乒乓球,就像梅西和C羅之於足球。
他們不僅是比賽的焦點,更是數億觀眾的情感寄託。
法國選手的發聲,其實不僅是在為樊振東和陳夢站台,更是為了所有職業球員爭取更合理的規則。
WTT這是什麼規矩啊:成績進入世界前20,就自動必須歸到你的旗下,不給任何工資投酬。
並且,運動員除非你有病不能動,否則必須來參加此賽,不來就罰款!這是什麼邏輯!!
以陳夢為例,陳夢如果全年一站不落,並且全都奪冠,總獎金大約164萬。如果一站都不參加,罰款200萬。而且上述164萬還有隊醫、陪練等等團隊分紅,能拿到一半已經不錯了。
而且,這是純商業性競技比賽啊,個人應有100%參加與否的自主選擇與權力,霸道規則誰給的權力呢?
想賺錢應該鼓勵運動員參賽吧!參賽者有獎勵才對啊!為什麼不參賽就罰款呢,如果運動員受傷,難道生病了也要參加嗎?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每個頂級球員在參加WTT的時候,都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
也有網友認同賽事的規定,認為無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光榮背後的陰影,不應該把平台當能力。這顯然是賽事主辦方主要想展示的態度。
罰款制度表面上是為了保證賽事的完整性,但在高強度、緊密賽程的乒乓球世界,這種「一刀切」規則實際上給球員帶來了額外的心理壓力。就像高茨所說,「這些規則對球員毫無幫助」。
規則的意義是讓比賽更好看,而非逼選手上場
從競技體育的本質來看,規則的存在是為了讓比賽更有序、更精彩。而不是為了讓運動員覺得自己像一顆隨時被推上賽場的棋子。WTT的初衷或許是為了避免高排名選手扎堆「挑軟柿子」打,但在執行中卻變成了對明星球員的硬性約束。
這一次吧,好像真的怪不了西方制定規則。媒體人賀曉龍直言不諱的說出了負責人。要不讓劉國梁出來講兩句?
乒乓球本就是一項門檻較高的小眾運動,靠的是像樊振東、陳夢這樣的頂尖明星選手,才能把這項運動帶到全球觀眾面前。
毫不顧及運動員的身體和財力狀況,也不考慮很多國家運動員是自費參加WTT比賽的,你讓他們如何堅持呢?
能說這個規則是為了乒球運動為了觀眾嗎?實際更像是為「圈錢〞,為回報「資本」!必然遭到越來越多國家運動員的抵制!
而一旦規則把選手和賽事推向對立面,空有規則卻無人蔘賽的比賽,註定會失去靈魂。觀眾還能期待什麼呢?
寫在最後
與其把精力花在罰款和強制參賽上,不如制定更靈活、更人性化的規則,給選手留出調整和選擇的空間。
如果規則背離了這些初衷,那麼無論制定得多嚴密,都會失去它真正的意義。
希望WTT能聽到這些來自球員、觀眾和業內的聲音,真正做到規則是「為了乒乓球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