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這項運動,正悄悄變身「貴族專屬」了?
月薪2萬以後可能連羽毛球都打不起了!
你可別不信,羽毛球漲價的話題最近頻繁上熱搜,簡直就是消費降級大潮中的一股「清流」。
羽毛球近半年來確實連連上漲,原來50幾一桶的球,現在得70幾,半年漲了兩次,每次漲幅高達20%!
中高檔次的球也是一樣,甚至漲幅更大,一桶從300多漲到400多。
再加上球線至少50起,球拍動輒上千,每個小時場地費從30~50不等,成本高的讓業務員想自閉,專業球員想退役。
為啥會暴漲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市場壟斷。
去年開始,打羽毛球的人又變多了,但鴨、鵝養殖的產量卻在減少。
今年2月份官方公布的2023年統計,鴨子出欄量和鵝的出欄量同比下跌16%和19%。
而鴨鵝的羽毛作為羽毛球的核心原材料,其減產無疑會對下游產品的價格產生明顯的影響。
但更關鍵的是,過去兩年小球商死了一片,讓出了30%的市場份額。
當前,羽毛球產業的定價權主要被四家頂級球商所掌控,而養殖的毛片也優先提供給這些大球商。
所以鴨鵝產量一下跌,毛片供應一減少,大球商完全可以憑藉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價,你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有人說,既然漲價了,找更便宜的替代品不就行了嗎?何必這麼偏執呢?
這話就有點偏頗了哦。你讓那些習慣打中檔球的人去打低檔球,那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不同檔次的羽毛球,對於不同的技術水平來說,差別可就大了。
中高檔球之所以比低檔球貴,就是因為它們飛得更穩定,更容易讓運動員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消費降級後,原本玩高端體育項目的人開始「降級」玩羽毛球了,所以參與人數激增。
這下,一條離譜的邏輯鏈誕生了:羽毛球本是平民運動,參與人數多達2.5億。
打過羽毛球的朋友都知道,羽毛球是一種消耗品,兩個人連續打一個多小時,往往就需要更換新球。因此,即使價格有小幅上漲,也會帶來顯著的影響。
有網友吐槽,現在租用一塊場地打球,費用中的一半都花在了購買羽毛球上。
不過,至少這些人還能有球可玩啊。
更慘的是,有些地方直接賣斷貨了,有錢都買不到!
結果一漲價,大家都慌了,開始囤貨。囤得越多,缺貨越嚴重,價格就越高。
然後,黃牛們也趁機出現了,開始高價轉讓。
品牌經銷商們也嗅到了商機,開始刻意壓貨,有貨也不發給下級代理商和實體門店,就為了多賺點。
這套路,跟當年的白酒行業簡直一模一樣啊!原本普普通通的體育用品,現在也被賦予了金融屬性,成了「刺客」。
今年以來,羽毛球的話題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短視頻平台上火得一塌糊塗,很多羽毛球加工企業都預測年內訂單要同比增長30%~40%。
不管是什麼原因,看來羽毛球這價格短期內是降不下來了。
所以現在不少羽毛球愛好者都說自己重在為愛發電,還有人建議可以趁機多投一些,預判接下來還會漲。
那麼,友友們,你打羽毛球嗎?你覺得下半年還能打得起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