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賽道愈發火熱,主播和平台之間的關係就愈發微妙。
有背靠平台流量扶持一夜出圈的主播,也有發展不利更換平台的主播。按說,主播和平台之間,應是雙向奔赴,互相擇優的。
可是,到了如今股價相比2021年高峰期,已跌去超過95%的鬥魚這兒,三年前發生的「主播違約」事件,似乎有些變味兒。
最近,這個事件重新發酵,再次引發關注。
自從CEO被捕後,鬥魚平台的生死存亡,一度令各路網友的紛紛猜測。就在平台負面不斷曝出之際,一則#被鬥魚索賠8000萬的女大學生#消息突然出現。
這個閱讀量過億的話題,源於某自媒體的一篇深度報道。

在報道中,鬥魚平台與女大學生之間長達數十頁的「隱秘」合同浮出水面。
說「隱秘」有些誇張。事實上,這份女大學生在鬥魚平台開啟直播責權利限定的合同,有著不少需要專業人士才能斟酌辨別的「小溝小坑」。
三年前,因為直播時長、天數不夠等主張的「天價」索賠,本來已經宣告和解。三年後,這種索賠,又開始在不為輿論關注的角落悄悄延續。
而被索賠的對象,多為在校大學生。
針對此事,有網友認為,這種合同的違約金都很麻煩,與平台或者機構簽約一定要慎重。


有網友感慨:長達16年的合同,簡直相當於賣身契了。996直播,不夠時長還得賠500萬,地主看了都要落淚。


也有網友提醒,如果合同合法的話,只能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其他行業也一樣,違約金高的離譜。


還給出了建議:大學生千萬不要隨意去做娛樂主播。你看到賺錢的主播都是頭部媒介打造出來的。


最後,網友直言:鬥魚終於翻車了,接下來直接退市吧。

其實,鬥魚並不是終於翻車,而是經常翻車。
一直以來,關於這個平台的涉黃、擦邊、涉賭等話題,就沒停過。直到上月末,鬥魚CEO因涉賭被逮捕,這個平台的灰色面,又一次暴露在公眾視線中。
此次自媒體的報道中,主要提到的,是一位名為羅莉(化名)的在校女大學生。
2019年5月,就讀於某985高校表演系二年級的羅莉,趁著直播行業剛剛興起,受邀成為鬥魚簽約主播。
但是,2020年初,羅莉因病休學暫停了直播。病情恢復後,羅莉開始通過抖音賬號直播,分享休學過程中的生活日常。

●圖源:鬥魚直播微博
2020年末,羅莉收到一封索賠8000萬元的律師函。天降「天價」索賠,是因為之前簽訂的合同中有著「獨家性授權」。
也就是說,合同期內,羅莉開直播的平台只能在鬥魚。
值得一提的是,像羅莉這樣的事件並非個案。
2020年6月12日,某遊戲頭部主播因違反解說合約,被法院判決向鬥魚某全資子公司賠償違約金8000多萬元。
如果說,約定作為鬥魚獨家解說員的遊戲主播,在鬥魚單月吸粉超過百萬後,又單方面宣布跳槽到虎牙進行直播的行為,確實違反了合同,遭罰理所應當。
那麼,對更多的不知名主播來說,同樣面對8000萬元的索賠,就有些不知所措了。
有媒體早在2020年報道過,多名女主播因在第三方平台直播,被鬥魚認定違約,遭索賠8000萬元。
一名女主播說:「這麼大數字,你要我去自殺,我也賠不起這個金額。」
而在此前的報道中,鬥魚工作人員表示已經和該主播協商完畢,不再起訴。
事實上,從公開判決書中還是能看到,以鬥魚為原告的合同糾紛,被告多是出生於1995年後的年輕女性。有些無法償還違約金的女生,還成了「老賴」。
如今,鬥魚和女大學生主播的紛爭仍在繼續,孰是孰非,留待法律給出評判。
這番紛爭,也曝露出平台和主播之間關係的「微妙」。
流量時代,內容為王。對於像鬥魚這樣的直播平台來說,主播,是平台的核心資源,也是平台吸引人氣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一方面,是平台願意為吸引人氣投入大量的資金支持,同時為主播提供推廣和流量的扶持。
另一方面,是這種過於依賴主播的平台,除了顏值才藝展示帶動的流量外,很難打造出差異化的內容護城河。
開篇提到,主播和平台之間,應是雙向奔赴,互相擇優的。
作為國內幾大知名短視頻平台之一的鬥魚,儘管也跑出了馮提莫、旭旭寶寶等知名主播,但隨著各種負面曝出,平台的形象多少受損。
反覆處於擦邊涉黃涉賭的輿論中,很難讓平台重塑內容粘性的用戶認知。
尤其是如今直播賽道的競爭,基本趨向於「強者更強」。當平台的人氣越旺,越能吸引大主播的入駐,也就自然帶動了更多流量。

●圖源:鬥魚直播微博
四個月前,鬥魚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凈收入總額為13.922億元,同比下滑24.1%。
作為鬥魚支柱型營收板塊的直播業務,收入為12.583億元,同比也下降了28.8%。
鬥魚表示,直播業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持續進行的運營調整,平台試圖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促進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系統。
而值得注意的是,鬥魚發布二季度財報前,曾經的鬥魚一姐馮提莫、前鬥魚人氣主播旭旭寶寶,已經先後官宣在抖音開啟首播。
除了超級大主播的流失之外,近年來離開鬥魚「換個戰場」的頭部主播數量也不少。

●圖源:鬥魚直播微博
毫無疑問,主播的流失將直接影響到平台的競爭力。這種流失的另一面,也曝露出鬥魚面臨的如何優化商業模式、如何突破平台流量增長等問題。
曾經的鬥魚,是擁有過高光時刻的。只是,在如何平衡流量與內容,助推平台發展的過程中,將更多的重心,傾斜於即時短暫的流量獲得。
或者說的直白一點,是通過流量來加速利益的獲得。
在我看來,直播平台的持續成長及良性驅動,多少還是需要充斥一些有質感、有思考、有價值的內容,若只有過度泛娛樂的展示,終將面對被選擇,或被棄選。
對當下的鬥魚來說,在直播賽道面臨的現實困境,不是如何留住主播,更不是如何通過天價索賠來「圍獵」主播。
而是,如何在生存未定的岌岌可危中,快速找到增強內容引力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