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中,自治區體育局黨組堅持邊學習、邊對照、邊檢視、邊整改,以黃河流域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先行區建設為牽引,緊盯體育領域群眾所需所盼,把為民辦實事體現在主題教育全過程,認真解決與群眾關係密切的「健身難、健身貴、健身遠,全區體育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創新發展措施不夠有力」的問題,細化整改落實舉措,壓實工作責任,統籌全局系統資源全力推進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做好頂層設計,增強體育發展動能
以黃河流域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先行區建設為牽引,促進全民健身工作高質量發展,提請自治區政府與國家體育總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圍繞《「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建設需要,在補齊寧夏體育場地設施短板、補齊寧夏體育賽事活動短板、提升寧夏體育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寧夏體育人才隊伍水平、創新寧夏全民健身機制制度等方面進行合作,增強寧夏體育事業發展動能。
加強人員培訓,指導群眾科學健身
針對科學健身指導和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組織舉辦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和裁判員培訓班,培訓人數達658人次,有效解決社會體育指導員短缺問題,最大限度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群眾健身作用,讓全民健身「熱起來,火起來」。
抓好賽事組織,豐富群眾健身活動
根據寧夏地域特點和地方特色,先後舉辦了黃河流域九省(區)首屆農民籃球邀請賽、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寧夏賽區選拔賽、第五屆全國大漠健身運動大賽等40餘項賽事,央視網、新華社、人民網、中國體育報等100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截至目前,組織各類全民健身賽事活動420餘項,帶動參與人數超160萬人次。同時、積極謀劃推進大漠運動會和農耕大賽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賽事活動。
加大設施建設,提供健身便利條件
繼續做好體育項目、資金向基層、農村傾斜,推動體育民生項目落實落地,讓群眾健身有去處、鍛煉有場地。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安排自治區本級彩票公益金在各市、縣(區)新建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25個,已建成23個;實施20個重點移民村(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補短板暨城鄉體育「康樂角」工程的目標任務,已完工16個。在全區實現50個以上公共體育場館免費開放或低收費開放,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自治區高層次人才參加體育健身活動優待服務的通知》,對持有「寧夏高層次人才證」人員在公共體育場館參加健身活動全部實行免收場地費優待服務。
產業政策引導,推動多種要素整合
深入調研了解體育產業發展情況,構建體育產業投資發展良好環境,研究制定了《全區體育健身步道建設管理辦法》,引導資金投向群眾健身領域、體育產業,多措並舉,融合文化、旅遊協同共進,培育市場主體,擴大體育消費,助推體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同時,統籌安排各渠道資金2939萬元,大力發展體育場館服務,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水平,激發體育場館服務在產業發展中的推動促進作用。
搭建發展平台,支持企業融合發展
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路子,將體育產業發展與旅遊、文化結合起來,將寧夏體育產業發展與東部發達省份結合起來。積極探索東西部協作在體育領域的創新實踐,為中小企業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舉辦滬蘇浙閩寧東西部體育協作交流活動,邀請多名體育產業知名專家、企業家,通過走訪調研,演講會談等方式,為寧夏體育產業發展把診號脈、建言獻策。積極推動體育文化旅遊等產業融合發展,組織推薦申報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體育旅遊精品項目和國慶假期期間體育旅遊精品項目共26個。
出台政策,激發體育消費活力
完善寧夏體育產業惠民惠企政策,宣傳我區體育產業良好營商環境和政策,引導來寧投資,與華體集團、中體產業集團等簽署4項戰略協議,助力黃河流域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讓體育惠民政策落地見效,服務經濟發展,通過電視、廣播、自媒體等宣傳渠道,宣傳體育惠民政策,發行體育消費券230萬元,直接帶動經濟消費114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