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幕科普電影《何以知天》在北京天文館首映

7月4日,一部以天文學家探索宇宙的方法論為主題的球幕科普電影《何以知天》在北京天文館宇宙劇場首發。這部歷時一年打磨、融合尖端科技與人文情懷的科普巨制即將在暑期登陸北京天文館,為公眾尤其是小朋友揭開「人類如何認知宇宙」的神秘面紗。

宇宙浩瀚無垠,人類為何能跨越時空限制,描繪出百億光年外的宇宙圖景?《何以知天》給出了一份生動的「認知指南」。影片跳出傳統科普對天文現象的單一展示,轉而聚焦「方法論」:通過探訪我國三大「國之重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帶領觀眾走進天文學家的工作現場。

作為一部專為球幕影院打造的科普電影,《何以知天》在視聽呈現上堪稱「技術流」。製作團隊採用球幕全景實拍與高精度動畫特效融合的技術路徑,既保留了觀測基地、望遠鏡設備的真實質感,又通過動態模擬還原了宇宙演化的壯麗場景——從恆星誕生時的星雲翻湧,到超新星爆發的絢爛餘暉,從銀河系的旋臂結構到可觀測宇宙的全景圖譜,每一個鏡頭都經過科學團隊的嚴格校準,力求把宇宙的真實面貌搬上球幕。影片還獲得了lamost、fast、lhaaso觀測基地的拍攝支持,觀眾將通過鏡頭「俯瞰」這些超級工程的恢弘布局。

這部科普影片是北京天文館聯合多方力量獻給公眾的一份暑期禮物。影片組建了業內頂尖的創作團隊:從科學顧問到導演組,從天文專家到視效工程師,團隊為一個鏡頭的視角調整數十次參數,為宇宙結構的演化使用了超級計算機進行數值模擬。

7月4日首映現場,還有國家天文台邢千帆研究員現場解讀影片背後的科學——探尋第一代恆星的「遺傳密碼」,這是北京天文館籌劃的《何以知天》影片配套系列天文科普講座的第一場。即日起,公眾可通過北京天文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查詢暑期檔具體排片信息。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編輯/馬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