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北航教授陳虔攜人工智慧遐想走進西紅門鎮

「當ai從工具到與人類齊平,再到超越人類,我們該如何自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陳虔向在座的聽眾們拋出這一問題。這是在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人民政府禮堂舉辦的「以科學的態度認知人工智慧與我們的關係——從初始到對未來的期許」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現場,陳虔為西紅門鎮政府近百位公務員帶來一場融合ai技術解析與科學家精神傳承的宣講。

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現場。馬然 攝

回溯人工智慧的演進脈絡與多維應用

「大約80年前,圖靈測試為ai定下基準,當機器能通過對話欺騙人類認知,便被視作具備智能。」活動現場,陳虔回溯ai起源時指出,一開始人們認為人工智慧其實就是「人造的智能」,而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其區別於固定程序的關鍵在於具備推理、分析和動態響應的能力。

在技術演進的里程碑事件中,陳虔特別提到,深藍戰勝國際象棋大師,是ai首次在邏輯博弈中超越人類;而alpha go zero僅用3天就自學弄懂了圍棋規則,這種自學的能力背後是更大算力的支持。他強調,從小模型到大模型的躍遷,並非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底層邏輯的質變。談及技術核心,陳虔以語言交互為例,「人類語言有上萬種,但ai翻譯能實現即時轉換,因為它抓住了人類認知邏輯的共性。」

在ai應用層面,陳虔勾勒出ai滲透千行百業的圖景。他提出「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工智慧的用武之地。」清華ai醫生系統超越傳統診斷效率,ai解析蛋白質結構將百年研究周期壓縮至數月,更多中小學正在實踐人工智慧接入教學。他特別提到航天領域的ai應用——太空探測要求萬無一失,而ai能全生命周期監測設備狀態,替代人類到更遠的深空中。

專家呼籲「不要做ai時代的『盲人』」

「四十年前,學校計算機算力不及如今一部手機;未來四十年,量子計算可能超越全球算力總和。」陳虔教授以算力進化警示技術變革速度,他援引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觀點,強調科技倫理的重要性,「必須將『保護人類的整體利益』寫入ai底層邏輯,這是科學家未來發展人工智慧的責任底線。」

「ai技術能輔助人類的工作,但其分析過程仍需要人類把關。」陳虔呼籲大家主動掌握ai基礎知識,擁抱ai時代,「不要做技術時代的旁觀者,不要做ai時代的『盲人』,而要成為能合理使用ai踐行者、合理看待ai未來的思考者。」他指出,ai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從增強學習到自主學習,再到人機結合,例如仿生機器人通過環境感知自主進化,ai將從執行指令轉向學習與理解世界。

「探索未知是人類永不停息的步伐,這也是ai的方向。」陳虔在講座的最後強調,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ai,不能因噎廢食阻礙它的發展,而要積极參与,讓ai協助人類的發展。

作為2025年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之一,本場活動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校)聯合北京市大興區科學技術協會共同開展,活動得到西紅門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活動旨在通過科學家精神引領,幫助基層工作者理解ai技術本質,將所學應用於社會建設,以科學態度推動ai在政務服務、社區管理中的合規創新,讓技術變革更好地服務群眾需求。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