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正式發布《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團體標準(T/CSAE 434-2025),這一重磅文件不僅首次明確「全固態電池」的科學定義,更以「失重率<1%」的量化指標劃清技術邊界,徹底終結了行業長期存在的概念混戰。這項由中汽研新能源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牽頭、聯合50餘家單位共同起草的標準,標誌著中國在新能源電池領域再次搶佔全球話語權,為全固態電池的技術升級和產業化按下「加速鍵」。
全固態電池因其高安全性和超高能量密度,被普遍視為動力電池的終極解決方案。然而,過去數年間,行業對「全固態」與「半固態」的界定始終模糊不清。部分企業將含少量電解液的混合固液電池包裝成「全固態」,導致市場魚龍混雜,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偽。此次新標準的出台,首次從技術層面明確要求:全固態電池必須實現離子100%通過固體電解質傳遞,徹底摒棄液態物質。這一嚴苛定義不僅為技術研髮指明方向,更通過「真空加熱失重率<1%」的科學測試方法,為行業提供了可操作的檢測標尺。
標準的核心創新在於「失重率」測試法的提出。按照規定,樣品需先通過破口目視檢測排除顯性液態殘留,再經120℃真空乾燥6小時後,若失重率低於1%,即可判定為全固態電池。這一方法經過多輪試驗驗證,誤差率低、結果穩定,覆蓋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主流技術路線。業內人士指出,該標準的嚴謹性不僅體現在技術細節上,更通過參數優化(如溫度、時間等)確保安全性與普適性,為不同技術路線的公平競爭奠定基礎。
新標準的落地,對企業研發和市場秩序形成雙重推動。一方面,企業可依據標準明確技術路徑,避免資源浪費在「偽全固態」研發上;另一方面,檢測機構能快速判定產品類別,降低推廣成本。更重要的是,這一標準將有效遏制「偽全固態」產品的誤導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重塑行業信任。目前,日本、歐美等國家尚未出台同類標準,中國率先建立技術規範,不僅為全球產業鏈提供了「中國方案」,更在國際競爭中搶得先機。
值得關注的是,新標準的發布已引發資本市場強烈反應。5月23日,固態電池概念股集體爆發,濱海能源連續五日漲停,海辰葯業、英聯股份等個股單日漲幅超10%。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波熱潮背後是市場對中國標準落地的信心。隨著技術邊界清晰化,產業鏈上下游將加速協同,從材料創新到設備適配,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有望提速。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表示,未來將持續聚焦前沿技術領域,推動更多團體標準先行先試,為國家標準預研提供實踐支撐。在全固態電池之外,智能底盤、智能座艙、飛行汽車等新興領域也將成為標準制定的重點方向。可以預見,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標準話語權將進一步擴大,全球產業鏈的「中國方案」正在加速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