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些人每天只睡4小時卻精力充沛,而你睡8小時還是困?

經典觀點認為:每晚睡足8小時,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地學習、工作,否則就會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也容易煩躁。

然而我們有時候會遇到一些例外,有些人每天只需睡3~6小時,依然活力滿滿。這群人被稱為「自然短睡者」,科學家發現,他們的秘密就藏在基因里。

揭開「短睡者」的神秘面紗

其實,不同生物的睡眠模式本就不太一樣。這種差異背後,反映了物種在長期進化中對生存環境和能量消耗的不同適應策略。人類的睡眠同樣經歷了漫長的演化,而「自然短睡者」的出現,促使科學家從遺傳和進化的角度,重新審視:人真的一定要睡八小時嗎?「短睡者」的大腦和身體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研團隊,在21世紀初接觸到一批每晚睡眠6小時或更少的研究對象,其中一對母女引起了特別關注。研究人員對母女倆的基因組進行深入分析後,有了重大發現:在調節人體晝夜節律的基因中,存在一個罕見突變。

這一發現吸引了其他有類似睡眠習慣的人主動聯繫實驗室進行DNA檢測。隨著研究對象增多,該團隊的數據越來越豐富。到目前為止,他們已鑒定出與自然短睡眠特徵相關的4個基因中的5種突變,而且不同家族的突變存在差異,呈現出家族特異性。這表明,睡眠與基因的關係十分複雜,可能涉及多個基因的協同作用,不同家族的基因突變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影響睡眠。

新發現:SIK3基因突變,學界仍有不同聲音

在探索的道路上,研究團隊又有了新突破。他們在自然短睡眠者的DNA中發現了新的SIK3基因突變。它能影響大腦中一種酶的活性,而這種酶正是決定我們需要睡多久的關鍵之一。

巧合的是,此前日本研究人員在SIK3基因中還發現過另一種突變,這種突變會導致小鼠異常嗜睡。同一種基因,不同突變卻產生相反效果。

為深入了解新發現的SIK3基因突變,研究團隊對小鼠進行基因改造,使其攜帶該突變。研究發現,這個突變影響的酶在大腦突觸中活性最強,為「睡眠有助於大腦重置」的理論提供了支持。

大腦突觸是負責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關鍵部位,其功能對於學習、記憶和認知等功能至關重要。「睡眠有助於大腦重置」這一理論認為,睡眠時,大腦會清理代謝廢物和修復受損神經元。

攜帶SIK3基因突變的個體,其生產的酶可能讓突觸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因而讓大腦具備了更高效的「清理修復系統」,使得在較短的睡眠時間內,就能完成這些重要的生理過程,從而滿足大腦正常功能的需求。

雖然SIK3基因的發現令人興奮,但科學家們對它的作用仍有不同看法。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神經學家認為,雖然突變小鼠睡眠時間減少,但幅度有限,說明SIK3突變可能並非降低睡眠需求的主因。

另外,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睡眠是一種高度保守的生理行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睡眠模式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包括環境壓力、能量平衡和生存需求等。單一基因突變不太可能完全決定睡眠需求的變化。

但他也肯定了該研究的意義,此次基因突變導致小鼠異常睡眠模式的發現,與之前對SIK3的認知相符,有助於理解嗜睡的生物學基礎。

嗜睡症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患者會出現白天過度嗜睡、難以控制的睏倦發作等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安全。通過研究SIK3基因突變與小鼠嗜睡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可以深入了解嗜睡症的發病機制,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提供理論依據。

睡眠調節機制仍待探索

儘管已經發現多個與自然短睡眠相關的基因突變,但關於這些基因及其變異如何普遍影響睡眠的機制,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

研究發現,「有沒有這個基因」雖然很重要,但是「基因有沒有被啟動」也同樣關鍵。而這些「開關」不僅受遺傳影響,還會受到環境因素的調控。

比如長期處於高壓力工作環境的人群,即使本身沒有睡眠相關基因突變,也更容易出現睡眠問題,這可能是環境因素「開啟」或「關閉」了某些與睡眠相關的基因。此外,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通過影響基因表達,間接影響睡眠質量。

如果我們能真正讀懂這些睡眠基因的運作方式,未來也許能實現「個性睡眠」——

  • 對於失眠的人,或許可以開發出調節特定基因表達的藥物,不再只是靠存在副作用的傳統治療藥物;
  • 對於嗜睡症患者,可以通過修復相關基因,讓他們擺脫白天睏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痛苦;
  • 對於普通人來說,甚至有可能通過基因檢測,最大限度提升休息效率。

也許有一天,我們真能像科幻電影中那樣,通過合理調整基因,擁有更科學的睡眠模式,在保證充足休息的同時,有更多時間去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但是在那之前,我們仍要依據現有的睡眠科學知識,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呵護自己的身體和大腦。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避免睡前使用電子設備等,這些簡單的生活方式調整都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充足的能量。

來源:新華社

編輯:小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