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天文坐標古今不同 從小滿節氣看「斗轉星移」

 
 

今天2時55分,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這既是華夏先民數千年仰觀天象總結出的自然規律,還暗含「滿招損」的哲學警示。這種將天文觀測與人生哲理相融合的智慧,構成中華文明獨特的認知體系。

 

藏在小滿節氣背後的天文密碼

北京天文館古天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孫夢婷: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按照太陽的位置進行計算的,小滿節氣,就是太陽運行到黃經60度的時候。

據《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這一文字記載開始,華夏先民持續數千年,晝測日影、夜觀星象,逐步確定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時節,也就是二十四節氣中對應的二分二至,並歷經後世不斷改進完善。

北京天文館古天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孫夢婷:漢代文獻《淮南子》首次出現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裡面有記載,立夏加15日,斗指巳,則小滿。

古天文研究者介紹,到戰國時期,我國已經發展出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均與二十八星宿、北斗的運行、土圭測影以及各地物候相關聯。這一體系不僅推動了農業發展,更成為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實踐。

 

斗轉星移 天文坐標古今不同

從典籍《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開始,看似尋常的節氣轉換,實則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在浩瀚星海中刻下的時間坐標。

通過小滿節氣,我們可以窺見華夏先民仰望星辰背後深邃的天文智慧。

《漢書·律曆志》記載:「斗建巳位,日在畢八度,謂之小滿。」短短十二字凝結著漢代天文學家的精密觀測。所謂「斗建巳」,與《淮南子·天文訓》完全相同,同時增加了更詳細的天象觀測記錄:此時太陽行至畢宿八度。但是,現在小滿節氣時我們去觀測太陽的位置,卻會發現它不在距離畢宿八度的位置。

北京天文館古天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孫夢婷:根據漢書記載,在小滿節氣的時候,太陽如果對應在二十八宿的話,太陽是運行到了畢宿的位置。但是我們現在晚上再來看,在小滿節氣,太陽實際上是在卯宿到畢宿之間。所以在小滿節氣前後,我們是沒有辦法看到卯宿和畢宿這兩個星官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偏差?難道是古代的天文學家們觀測出了錯?其實不然,從小滿節氣太陽位置古今的不同,正是歲差導致「斗轉星移」的生動註解。

北京天文館古天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孫夢婷:太陽實際上一直都是那樣運行的,我們二十八宿的背景的設置,也幾乎是沒有太大的改變。因為歲差,即所謂的斗轉星移,所以我們現在看的星空背景和2000多年前看的星空背景,它的相對位置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