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濟南如何編織可體驗可消費的 「花事經濟」 圖譜

看濟南如何編織可體驗可消費的 「花事經濟」 圖譜

古人將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氣分為三候,每候對應一種應時綻放的花卉,謂之「二十四番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梅花、山茶、玉蘭、桃花…… 依序接力,如時光寫下的詩行。《呂氏春秋》言 「風不信,則其花不成」,花信風不僅是花期的信使,更是農耕文明裡人與自然共生的密碼——梅花破寒,預告春耕;梨花勝雪,提醒播種;楝花凋零,夏至將至……花信藏著中國人與自然最默契的約定。

當二十四番花信風拂過濟南的泉畔山麓,古老的時光密碼正轉化為現代消費的新動能。2025年清明假期,濟南重點監測的30家景區接待遊客174.85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5119.10萬元。這份成績單的背後,是對 「花信」 的創造性轉化——將節氣中的花卉時序,編織成可體驗、可消費的 「花事經濟」 圖譜。

濟南推出的10條精品賞花線路,堪稱現代版 「花信指南」:「李清照文化賞花線」 串聯起趵突泉的海棠、明水古城的玉蘭,讓遊客在 「知否知否」 的詞韻中追尋易安的 「試花」 足跡;「泉邊花影自駕線」 整合了黑虎泉畔的櫻花、五龍潭的桃花,將 「一泉一花」 打造成流動的春日畫卷。配套的《泉城賞花地圖》標註48個核心賞花點,精準對應 「清明三候」(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讓遊客可循花信而來,赴一場與節氣的約會。

一花一世界,是花信邂逅場景的創新。濟南的 「花信經濟」,勝在讓每朵花都成為文化的載體。明水古城的 「清照賞花季」,將李清照筆下的 「綠肥紅瘦」 化為可觸摸的體驗:漫步在 「詞韻花徑」 ,看漢服舞者演繹《如夢令》,於 「知否茶寮」 體驗宋式點茶,茶沫如雪,與窗外的海棠花影相映成趣。這種 「詩詞+花信+沉浸式體驗」 的模式,讓傳統文化從典籍中走出,成為吸引年輕遊客的 「網紅打卡點」。清明期間明水古城夜間消費佔比突破40%,印證了文化賦能的強大磁力。

場景融合更讓花信從「觀賞」 升級為 「參與」。泉城公園的 「桃園煮茶」 雅集,將清明節氣的 「茶事」 與花信結合:遊客圍爐煮趵突泉水,泡上一壺白牡丹茶,看花瓣在沸水中舒展,搭配桃花酥、玫瑰餅,聽茶藝師講解 「二十四節氣茶單」;毗鄰的 「花朝市集」 上,非遺剪紙匠人以 「清明三候」 為主題創作窗花,文創攤位推出 「花信盲盒」,每個盲盒內藏對應節氣的花卉種子與古詩卡片,讓遊客將 「花信」 帶回家。這種 「可逛、可玩、可帶走」 的消費閉環,使遊客停留時間延長3小時,園區二次消費增長65%。

一信一經濟,是從花期到產業鏈的蝶變。花信的價值,不止於當下的絢爛,更在於對產業的長效賦能。濟南國際鮮花港的 「三季開花」 規劃,便是對花信風的現代演繹:從早春的臘梅、玉蘭,到盛夏的荷花、月季,再到深秋的菊花、桂花,14類花卉的錯峰綻放,將傳統的 「春季賞花」 拓展為 「四季花事」。景區同步開發 「花信研學」 項目,讓孩子們在春分學播種、穀雨學採茶、芒種學押花,將二十四節氣教育融入賞花之旅,成為親子游的熱門選項。

鄉村振興更在花信中找到 「破局點」。鋼城區汶源街道的桃花節,緊扣清明 「桃始華」 的花信,將萬畝桃林轉化為 「田園會客廳」:遊客沿 「桃信步道」 打卡,可參與桃花酒釀製、桃木烙畫等體驗,市集上的桃膠、桃花茶等深加工產品,讓花期結束後的 「桃經濟」 持續發力;商河縣的梨花節,借清明 「梨始花」 的契機,推出 「梨花直播帶貨」,20 位本土主播在梨園中推銷梨膏、梨醋,將花期的 「流量」 轉化為農產品的 「留量」,拉動消費超百萬元。

花信永續,繁花似錦。濟南的實踐,印證了 「花信經濟」 的核心邏輯—— 以文化為根,以創新為翼。當千佛山廟會的花神巡遊與短視頻直播相遇,當明水古城的宋式茶宴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傳統文化便有了破圈的力量;當《泉城賞花地圖》接入智慧文旅系統,實現 「花期實時查詢+體驗項目預約+消費券智能推送」,古老的花信便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這種對 「花信」 的重新詮釋,為文旅產業找到了 「順季節」 發展的密鑰,教會我們順時而為。春天有賞花,夏天有泉韻,秋天有紅葉,冬天有溫泉——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花信」,每個「花信」都能催生新的消費場景。

「一花一世界」 是對自然的敬畏,「一信一經濟」 則是對傳統的禮讚——當二十四番花信風穿越千年,拂過現代都市的霓虹與鄉村的炊煙,便成就了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美麗共振。

文人墨客將花信融入生活美學。范成大在《元夕後連陰》中寫 「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涼州》百面雷」,盼春風早至;陸遊《老學庵筆記》載 「中原惟洛陽為天下最,花信最為正時」,道盡對花信的珍視。至清代,孔尚任在《節序同風錄》中系統整理花信名錄,讓每一朵花開都成為可追溯的時光坐標。這份流傳千年的 「花期日曆」,不僅是自然的節律,更承載著中國人 「順時而動」 的生存智慧與審美情趣。

站在百花洲畔,看春日的柳絮漫過青磚黛瓦,聽市集里的叫賣聲混著花香飄向遠方。我們逐漸懂得:最好的傳承,是讓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紮根;最美的經濟,是讓自然的饋贈在創新中綻放。當每一朵花都成為文化的信使,每一次花開都催生新的可能,「花信經濟」 便有了永不凋零的生命力——這或許就是中國人與自然對話的極致浪漫。

「占花信、探春訊」 已成為濟南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一圖知花信,一鍵尋芳蹤」「尋花覓草」分分鐘便可實現。

言說之間,「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李清照若生活在現代,不知會生髮怎樣的感慨呀?

(來源:濟南宣傳)

來源:濟南宣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