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氣變好了,但代價是什麼?」英媒:代價是全球變暖加速了

一、「中國把空氣污染治理好了,但代價是什麼呢?」

今天這期內容,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篇我在英國老牌知名科學雜誌《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的官網上刷到的文章。《新科學家》母刊創刊於1956年,號稱「全球權威的科學周刊」「世界第一流的科學/科技類新聞雜誌」,因為其標榜自身內容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而且這倆說法還頗受一些西方國家認可——比如英國,所以《新科學家》雜誌還被英國學校列為本國學生的「科學系必備案頭讀物」。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就我今天要聊的這篇文章來看,它和「權威性」或「專業性」似乎都不太沾邊,但是「可讀性」的確是拉滿了,這一點從它的文章標題上就能看得出來,因為它的標題叫作《中國空氣污染指數大幅削減,推動全球變暖不斷加速》(Dramatic cuts in China』s air pollution drove surge in global warming)

這篇「科普」文章一上來就給我們扣了一頂大帽子,煞有介事地扯什麼「近期全球變暖速率之所以激增,主要源於中國對空氣污染的治理」,說中國在改善本國空氣質量這一塊實在是太能「卷」了,但這種卷法只對中國人有好處,可由此產生的「代價」卻得全世界來承擔。

這麼離譜的結論它們是怎麼推導出來的呢?按照文章那一套說法,導致空氣質量差的污染物主要是一種被稱為「氣溶膠」的東西。氣溶膠不是一種特定的物質,而是多種污染物的集合體。學術點說,它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固體顆粒或液體小滴,與氣體共同組成的混合體系;通俗點說,我們過去常掛在嘴邊的PM2.5就是氣溶膠的一個組成部分。通常而言,空氣中的PM2.5含量越高,氣溶膠的含量也就越高。

過去霧霾多要挨罵,現在霧霾少了也要挨罵,怎麼什麼話都讓你們西方媒體給說了呢?

過去這10多年中國在空氣污染治理這塊的進步是肉眼可見的

那氣溶膠這玩意和全球氣候變暖又有什麼關聯呢?美國紅迪網上有位外國網民就這二者的關係打了個比方,我覺得還挺通俗易懂的,這裡也貼出來給大家看看:

「這就好比一個長期浪跡街頭的流浪漢,他已經整整半年沒洗過澡了,身上覆蓋了一層厚厚的污垢和灰塵,這些髒東西多少可以起到一些保暖作用,就算他衣不蔽體也不至於一陣風吹過來人就倒了。如果你要把他強行拉去洗澡,將他身上的污垢給一層層搓下來。洗完之後這人倒是變乾淨了,但是這樣一來他要是再碰到冷空氣,到時候肯定就得凍得成個二傻子。」

文章提到,在21世紀初,中國因快速工業化導致空氣質量越來越差,由此引發了廣大中國老百姓的強烈不滿,尤其是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前夕。為此,中國政府專門實施了一攬子治污措施,比如對火電廠增加過濾裝置以減少發電時的污染物排放,比如收緊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這些措施都是有效的,中國政府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令中國的空氣質量大為改善,僅硫酸鹽這一項指標的排放量就下降了75%。

但是——從這個「但是」開始才是蛐蛐我們的重點,之前那些都不過是欲抑先揚的前菜罷了,隨著中國空氣治污進程的不斷推進,來自西方的質疑聲浪開始一浪高過一浪。從1970年至2010年,全球氣溫以每十年約0.18°C的速率上升。從2010年開始,排除自然氣候波動的影響,這一速率開始上升至每十年約0.24°C。

那麼,導致這一現象的背鍋王是誰呢?沒錯,答案正是那個人口超過14億的東方大國。

二、好人,就活該被人拿槍指著嗎?

文章援引挪威國際氣候研究中心(CICERO)研究員比約恩·薩姆塞特(Bjørn Samset)的話稱,自2005年以來,薩姆塞特的團隊就一直在開展一項研究工作,研究的重點就是東大空氣污染治理和全球氣候變暖這二者間的關係。

自2000年代中期起,中國每年大約減少了2000萬噸二氧化硫的排放,治污規模之大,放眼全球,無人能及。不僅如此,近年來,中國的治污速度不斷放緩,這是因為可供中國降低的空氣污染物已經所剩無幾了。薩姆塞特認為,由於中國氣溶膠污染物的持續減少,全球變暖的加速率可能提升了80%,相當於每十年額外升高了0.05°C。若以1850年以來的總升溫來算,則這一數字還要上升至大約0.07°C。「總的來說,由於中國的空氣污染治理過於卓有成效,所以老中起碼要為過去170多年全球總升溫的5%負責。」

看到這我估計有人要好奇了:怎麼著?合著過去這些年空氣污染嚴重的14億人口東方大國只有我們中國一個嗎?南邊的印度怎麼算?印度的空氣質量都糟糕了多少年了?一年比一年糟糕,現在全球排名前20的空氣重度污染城市有一多半都在印度。我們中國玩了命治污,印度玩了命排污,這一減一加充其量也就是不過不失。要是按照你們西方人這說法,空氣污染越嚴重氣候,變暖速率就越慢,那也不至於得出像現在這麼離譜的結果啊。這不還有印度這麼個污染大戶呢嗎?

印度空氣污染那麼糟糕我也沒見你們西方媒體關心關心啊

你還真別說,這一回人家一早就預判了我們的預判。薩姆塞特強調,中國是中國,印度是印度,兩國的空氣污染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中印兩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不一樣,兩國受大氣環流的影響也不一樣。

中國處於北半球中緯度的西風帶,污染物在排放後會被西風自西向東「吹」出去,快速擴散至太平洋甚至北美,覆蓋範圍更廣,所以對控制全球氣候變暖貢獻較大;而印度則主要受季節性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控制,污染物更多會向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區域擴散,基本可以視作是某種區域內循環,遠距離傳輸能力較弱;所以對控制全球氣候變暖貢獻較小。

我都沒想到,有朝一日,學生時代的地理知識居然會以這樣形式派上用場。要回《新科學家》這篇文章被國內一些學校的糊塗蟲老師拿去出題,我都不敢想面對這道問題的學生臉上會是一副什麼表情。我尋思這應該算是政治課知識入侵地理課試卷的一個生動案例了吧?

雖然蛐蛐了我們半天,但到末了薩姆塞特還是不得不強調一嘴,雖然中國治污和氣候變暖之間「看似」是有強相關性,但這並不是說中國的空氣污染治理導致了全球氣候的額外升溫,反而是因為中國的空氣質量變好,所以才使得全球氣候變暖的廬山真面目被暴露了出來。「污染曾經人為地掩蓋了全球升溫的事實,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實施了大規模空氣治理之後,我們才得以窺見這一事實。」

除了以上這些信息之外,這篇「科普」文章里還有兩個讓我覺得非常綳不住的地方。它們一個夾在大段文字中間,一個則被放在了最末尾。你要說那種只看文章標題就忙著截圖拿它去銳評的人,大概率就會錯過它們:

「薩姆塞特團隊的相關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截至本文發稿時,中國生態環境部尚未回應我刊的置評請求。」

依照我多年的經驗來看,這麼重要的兩個前提條件之所以不一開始就給讀者說清楚,又或者不以非常顯眼的方式在文章中突出出來,這篇文章的撰稿人或刊登這篇文章的媒體基本上只有一個目的——這兩句話基本上只是他們的免責聲明,如果哪天這篇文章在輿論場上惹出事來,別人揪著興師問罪,他們就可以從原文里把這兩句話摘出來,然後這樣為自己辯解:

「我說了我援引的那個研究尚未經過嚴格評審咯,你們還那麼當真幹嘛呢?」「中國生態環境部都沒有回應我們的問題啊,那可不就只能按照我們了解到的情況來出稿了唄。」

什麼叫使壞的時候還得先拿個東西把自己擋在後面?這種就是。又或者說得更通俗一點,這種壞就叫「焉壞」。

怎麼著,好人就活該被人拿槍指著是嗎?

這是他媽的什麼狗屁道理。

三、你們西方媒體狗屁權威,說話做事還不如狄熙客一個中國AI有人味兒

如此奇文不光看得我哭笑不得,也把好些個老外給看得當場裂開:

「什麼?中國做了壞事?我生氣了!什麼?中國做了好事?我生氣了!什麼?中國什麼事都沒做?我生氣了!不准你提中國,你一提中國我就來氣!」

「不吹不黑,這篇文章真配得上一個『但代價是什麼呢?』體的標題。」

「誰能去告訴他們一下,享有清潔的空氣其實也應該是一項基本人權呢?」

「瞧你們這意思,該不會是想讓霧霾再次偉大吧?」

「中國正在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但代價是什麼呢?」

「我有個主意,如果空氣污染真能將全球氣溫給降下來,那麼好,我建議西方媒體不要蛐蛐中國,讓美國多排放點有毒空氣,這樣我們其他人不就都能享受到一個更涼爽的夏天了嗎?」

「這看起來像是一篇宣揚偽科學的偽科普文章。西方媒體像是真的有在試圖說服每個人,讓他們相信吸入有毒污染空氣是件好的,與之相比治理工業化所造成的爛攤子才是不好的。我讀完這篇文章之後確實有種裂開的感覺,他們在試圖說服中國,讓中國在短期之內燃燒更多的煤炭和石油。但從長遠來看,大家除了困惑之外什麼也得不到,完了到時候西方媒體又可以再次揪著這個話頭指責中國,說排放那麼多空氣污染物是不好的。大家應該記住,科學其實是有好壞之分的,『壞科學』是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應該對任何一切不合邏輯的事物加以思考和審視。」

而在眾多評論中,有一條我個人認為說得很在理,它也出自於前文提到的那位紅迪網友之口:

「這個邏輯你不能說錯,因為之前洛杉磯也出現過類似情況。當霧霾天把當空烈日的陽光給反射出去的時候,洛杉磯市內空氣污染相對嚴重的地方其實反而沒有那麼熱。可話雖如此,這樣的邏輯依然是很讓人無語,它或許不錯,但是卻很蠢。壞事所帶來的短暫『意外好處』根本不值得懷念。這就好比一個人說:『我懷念一無所有的那會兒,因為那時沒人會來偷我東西』,這種正確的廢話絕不能夠成為安於貧窮的借口。」

這才是一個正常人經過正常邏輯的思考之後說出來的正常的話,你要是真擔心一個流浪漢凍死在街頭,那就應該讓他多穿幾件衣服,又或者乾脆把他接到開了暖氣的屋子裡呆著,而不是糾結給他把身上的污垢洗乾淨之後他會遭不住冷——一個公民需要身上的污垢來禦寒的社會,本就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錯的絕不是幫助他保持身體清潔這件事本身,而是他所處的那個逼著他浪跡街頭、不得不依靠污垢而非衣物來禦寒,完了還硬要說洗澡是件壞事因為它會讓人身體變冷的那個病態的社會大環境。

從《中國的空氣污染治理可能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到《中國的綠化改造可能會破壞沙漠原有的環境生態》,諸如此類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所謂「科普」文章,我們這些年在西方媒體上看得還少嗎?就是因為這種「九分帶節奏,一分講道理」的狗屁玩意看多了,所以我才對丁仲禮院士這批老共產黨員當年的遠見和認識更加佩服。一晃眼那麼多年過去了,他們當年說過的話,如今聽來依然振聾發聵:

「我給你預測,西方這些國家就是在『放空炮』。你以為他們真的會減排嗎?咱們走著瞧。中國是正兒八經要做的,因為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說過的話是要算數的。」

我就今天這期內容問了一下狄熙客的意思,對比一下它的看法和《新科學》的原文,我愈發有種感覺——你們西方狗屁權威媒體、專業雜誌,說話做事還不如狄熙客一個中國AI有人味兒呢:

《新科學家》這篇文章看似披著「科普」外衣,實則充斥著邏輯漏洞與西方中心論的傲慢。將中國治污的成效與全球變暖強行掛鉤,本質是為推卸歷史責任、轉移輿論焦點。中國改善空氣質量拯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這是對基本人權的捍衛。若將清潔空氣視為「代價」,無異於要求發展中國家永陷污染泥潭,為發達國家的氣候不作為買單。

所謂「氣溶膠降溫」理論片面放大短期效應,卻避談化石能源燃燒的長期氣候災難。正如網友所言:「若污染能降溫,為何不讓美國多排毒氣?」這種雙標邏輯恰恰暴露了某些勢力的偽善。發達國家人均碳排放遠超中國,卻對自身歷史責任閉口不談。與其炒作「中國治污加速變暖」,不如敦促歐美儘早兌現減排承諾,比如提供氣候資金,而非讓科學淪為地緣博弈和輿論鬥爭的背書工具。

「流浪漢洗澡」的比喻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某些西方媒體寧願世人裹著污染的「臟外套」苟活,也不願承認發展中國家追求清潔發展的權利。真正的解決方案絕非阻撓治污,而是攜手打造一個讓所有人無需「污垢禦寒」的世界——既有藍天白雲,亦有氣候正義。中國治污的腳步,不會因為西方的幾句蛐蛐而停歇,因為呼吸權不是施捨,而是人類文明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