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開創性的研究通過分析北美西部有袋動物和胎盤哺乳動物的細小肢骨碎片,發現了這一進化趨勢。這些微妙的化石線索表明,哺乳動物可能一直在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做出反應,尤其是開花植物的傳播改變了地面的棲息地。令人驚訝的是,這種陸地過渡似乎在哺乳動物進化中發揮了比與恐龍直接相互作用更大的作用。
布里斯託大學牽頭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許多哺乳動物早在導致恐龍大規模滅絕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發生前幾百萬年就已經開始在地面上生活。
該項研究於今日(4 月 1 日)發表在《古生物學》雜誌上,提出了新證據,表明哺乳動物在白堊紀結束前就開始轉向更加以地面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研究小組分析了北美西部發現的有袋類和胎盤類哺乳動物的微小化石骨骼碎片,特別是肢骨末端。這是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當時陸地化石記錄的地區。這些骨骼帶有動物如何移動的結構線索,使研究人員能夠將它們與現代哺乳動物的肢骨進行統計比較。
布里斯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首席作者克里斯汀·賈尼斯教授解釋說:「我們已經知道植物生命在白堊紀末期發生了變化,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在地面上創造了更加多樣化的棲息地。我們還知道,樹棲哺乳動物在小行星撞擊後苦苦掙扎。尚未記錄的是,哺乳動物是否隨著棲息地的變化而變得更加陸生。」
Dryolestes 是白堊紀獸亞綱的晚侏羅紀近親。圖片來源:藝術家 James Brown,Pamela Gill 友情提供
雖然之前的研究使用完整的骨骼來研究古代哺乳動物的運動,但這項研究是首次使用小骨骼元素來追蹤整個群落的變化。該團隊使用了來自紐約、加利福尼亞和卡爾加里的博物館藏品的統計數據來分析這些微小的化石。
賈尼斯教授補充道:「對於白堊紀哺乳動物的進化過程來說,植被棲息地比恐龍的影響更為重要。」
證據是從獸亞綱哺乳動物(包括有袋類和胎盤類)的骨關節碎片中收集的。該團隊的方法不適用於當時常見的多瘤齒獸等更基礎的哺乳動物,因為它們的骨骼不同。
賈尼斯教授說:「我們很早就知道,哺乳動物的長骨關節面可以攜帶有關其運動方式的良好信息,但我認為這是首次利用如此小的骨骼元素來研究群體內的變化,而不僅僅是單個物種的變化。」
雖然這項研究標誌著該項目的結束,但研究結果為史前哺乳動物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提供了新的見解——在小行星撞擊重塑地球生命的幾百萬年前。
編譯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