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被要求轉讓技術?余淼傑:技術會不斷更新,怕什麼?

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國內激烈競爭等原因下,中國企業正在加速出海。很多人說,不出海就出局,但是瞎出海也得出局,究竟什麼樣的企業才適合出海?

近日,遼寧大學校長、國際經濟學會會士余淼傑在和觀察者網對話時對此問題作出回應。

他表示,用學術界的話講,企業的生產率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用大白話說,就是企業的利潤率和經營績效必須達到一定水平後才能出海。如果你的國內市場都沒打開,何談到國際市場上做生意?那是更難的,競爭更激烈、文化又不熟悉,市場開拓就更難了,所以得循序漸進。

余淼傑肯定了出海的重要性,稱當下在一些國家對中國施加高關稅的背景下,企業去海外建廠是很好的規避高額關稅的方法。但他同時提醒,出海不能拔苗助長。

談及企業出海的目標,余淼傑指出三點:

第一,一些國家勞工成本比較便宜。比如企業去衣索比亞投資,雖然他們的生產效率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但勞工成本卻是中國的十分之一,所以產品會有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考慮去衣索比亞等國投資建廠。

第二,為了資源出海。比如說去剛果、澳大利亞,是因為這些地方有很好的金剛石、鐵礦砂等礦場。

第三,為了當地的市場。在商言商,這沒什麼不好意思說的,企業就是應該抓住這些機會。哪怕對方提出所謂的轉讓技術,也是沒有問題的。現在有企業表示,如果中國願意把技術轉讓出去,他們歡迎中國的比亞迪等企業去外國投資。不過,一些企業可能會擔憂,提供了最新技術後會不會比較優勢就沒了?其實不要這麼想,因為技術是不斷更新的,你現在是用最新的技術在那邊生產,再過兩年之後,總部可能就有更新的技術了,怕什麼?所以要用一種更開放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出海的確非常重要,中國企業要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