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朱成祥 每經編輯:魏官紅
單晶顛覆多晶的歷史,會再一次上演嗎?
如今,新一輪光伏「領跑者計劃」開啟。與此同時,為了證明各自技術路線的先進性,隆基綠能(601012.sh,股價16.71元,市值1266.29億元)、晶科能源(688223.sh,股價6.9元,市值690.36億元)、華昇等企業,也紛紛開打「口水戰」。
從專利戰到口水戰,光伏行業「大亂斗」的背後,以隆基綠能為代表的bc(背觸式)路線,正在大規模提升產能。而在需求側,「領跑者計劃」或許也將會給bc路線提供助力。
光伏行業的格局,會再一次迎來巨變嗎?
需求側:「領跑者計劃」開啟
今年年初,陝西省發改委印發《關於開展陝西省2025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開發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確定2025年新增10gw風電、光伏保障性指標。同時,計劃2025年在全省實行2gw的光伏領跑計劃,申報計劃的項目組件轉換效率要求為24.2%以上。
關於「領跑者計劃」,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光伏領跑者項目通過設定高標準的轉換效率要求,肯定是推動了光伏技術的快速進步。項目通常要求組件轉換效率達到較高水平,從而促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性能。優質技術迭代和創新不僅提高了光伏電站的發電效率,也降低了度電成本,為光伏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於24.2%以上的組件轉換效率要求,東吳證券認為:「bc中隆基二代產品和愛旭abc組件滿足,hjt(異質結)中通威部分組件滿足,topcon(隧穿氧化物鈍化接觸)滿足不了。」
近日,上述政策引發業內熱議。若陝西省24.2%以上的組件轉換效率標準在全國推廣,或許又將重塑光伏行業格局。而上一輪「領跑者計劃」,正是推動了單晶對多晶的替代。
2015年1月8日,《能效「領跑者」制度實施方案》正式公布。所謂能效「領跑者」,是指同類可比範圍內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產品、企業或單位。2015年,在光伏行業,「領跑者」先進技術產品應達到單晶硅光伏電池組件轉換效率為17%以上,多晶硅光伏電池組件轉換效率達到16.5%以上。
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陳天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領跑者計劃鼓勵高效技術迭代,推動光伏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例如,從2015年到2018年,國家能源局實施的領跑者計劃成功促使光伏電站轉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單晶路線。」
而現在的bc與topcon技術,或許恰如彼時的單晶與多晶。
東吳證券認為,此次陝西從電站端實行2gw的光伏領跑計劃,限定高效率的組件產品,有望提高產品的准入門檻,引導行業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新技術。當前光伏行業也處於新一輪技術周期中,如果光伏領跑計劃在全國示範推廣,有望加快落後產能出清,促進技術升級迭代。
光伏行業打「口水仗」以爭奪話語權
事實上,上述陝西的光伏領跑計划出台前後,光伏行業也曾開啟一波「口水仗」。
2月18日,隆基綠能官方發文展示了雲南昆明某商業建築屋頂實證項目的最新數據。其表示,此次實證數據正好覆蓋了昆明光照條件相對較弱的冬季,對光伏組件的發電效益帶來巨大挑戰。從單瓦發電量來看,隆基bc二代產品發電量較topcon高出3.6%,較hjt高出4.5%,進一步佐證了隆基bc二代技術hi-mo 9組件產品的弱光和抗陰影遮擋性能。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2月18日至2月19日,多家光伏行業媒體發文稱,在晶科能源安裝於河南孟州的實證項目基地,即便在日照不足的情況下,topcon仍能保持較高的轉換效率,發電量平均優於bc組件。測試周期內,晶科能源topcon組件單瓦發電量較常規bc組件高出3%至10%。
簡單來說,隆基綠能方面認為隆基bc二代產品發電量優於topcon,而多家行業媒體文章認為晶科能源topcon組件優於常規bc組件。值得注意的是,相關文章並沒有明確指出測試的是哪家廠商的bc組件。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2024年,topcon、hjt、xbc平均轉換效率分別達到25.4%、25.6%和26.0%。從電池平均轉換效率角度來看,xbc效率最高,hjt其次,topcon最低。
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也聊到了光伏實證,其表示:「光伏領跑者項目是技術實證的賽馬,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通過市場競爭和優選,高效、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得以廣泛應用,而低效、落後的產能則逐漸被淘汰。這有助於提升整個光伏行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關於bc、topcon這兩種技術路線的各自特點,陳天朗則表示:「xbc具有理論效率極限可達29.56%的高效率,是目前行業最高的理論效率,同時其正面無柵線、電極全部移至背面的設計使得外觀更加美觀,適合對美觀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並且作為一種平台型技術,xbc技術兼容topcon、hjt等技術形成疊層(如hbc、tbc),具有較大的技術擴展潛力。」
對於topcon 3.0技術,陳天朗認為:「topcon與perc產線兼容,投建門檻相對低,另外,其非硅成本已降至0.20元/w以下,逐漸追平與perc的距離,更適合大規模地面電站和大型集中式項目。現階段來看,我們認為topcon技術憑藉其高性價比和成熟供應鏈,仍然是未來3年內市場的主流選擇,而bc技術將加速滲透,特別是在高端市場和分散式光伏場景中,後期,隨著無銀化和良率提升,成本將進一步下降,市場滲透率將會進一步提升。」
兩大陣營的技術與專利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topcon 3.0技術與bc技術類似,也用到了背景激光圖形化技術。對此,陳天朗認為:「從工藝原理看,topcon的技術背面激光圖形化,是通過高精度的激光束在topcon電池背面進行刻蝕,形成所需的圖案。其圖形化主要針對背面的膜層進行圖形化處理,如sinx層的開孔和多晶硅層的圖案化,而bc電池的圖形化過程則更為複雜,涉及在電池背面建立獨立的電子/空穴傳輸通道。這通常需要多次激光開槽工藝,以形成叉指狀排列的p型和n型區域。」
陳天朗強調:「bc電池的圖形化過程需要在背面多層納米級膜層進行多次圖形化刻蝕處理,對工藝的精度和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也就是說,bc電池的圖形化過程較topcon 3.0的圖形化更複雜,對工藝的要求也更高。
在專利方面,bc、topcon各自的壁壘如何?
陳天朗認為:「在topcon技術領域,專利訴訟較為常見。例如,first solar於2013年通過收購美國tetrasun公司獲得了topcon技術相關的美國專利及國際同族專利,該專利組合包含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授權專利,有效期至2030年及以後。此外,韓國企業hanwha qcells針對其激光增強接觸優化(leco)技術,向多家全球製造商發出了專利侵權通知。」
相比之下,bc技術方面,國內廠商專利儲備較厚。陳天朗稱:「bc技術上,國內廠商在吸取上一代技術的專利糾紛經驗後,已在專利方面做好應對措施,目前國內頭部光伏廠商均有一定的核心專利儲備。」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