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第一次得知海馬居然是一種魚類時,內心滿是震撼,不禁感嘆自然界才是真正的整活大師。仔細瞧瞧海馬的模樣,它有著魚鰓,那可愛的小胸鰭也符合魚類特徵,可這組裝方式卻獨樹一幟。雖說它名字里有馬,但海馬最高游泳速度大概才16米每小時。
不禁讓人好奇,動畫片里那些海底神明整天騎海馬,難道是為了上班摸魚嗎?但你知道嗎,僅僅六千多萬年前,海馬的祖先還和普通魚類別無二致,那麼,它究竟經歷了什麼,才整出這麼奇特的模樣呢?
從普通魚到海龍魚科的轉變
故事得從5550萬年前說起,那時地球彷彿經歷了一場版本更新。全球氣候突變,氣溫暴漲,海平面上升,大片灘涂被海水淹沒。新的海洋環境誕生,為海洋生物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一群白堊紀末大滅絕的倖存者迅速興盛起來。然而,當時包括海馬祖先在內的大部分魚類,還沒從大滅絕的打擊中緩過神來。
面對這些繁殖能力超強的甲殼類動物,海馬祖先發現了商機。剛出生的蝦蟹幼體微小如蟲,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基本屬於浮游生物,隨波飄搖。而海馬祖先的嘴巴很擅長突然張大形成負壓,把這些小蝦蟹幼體吸進去。靠著吃這些小蝦,海馬祖先過上了富足生活。
但時間一長,蝦蟹幼體也演化出了應對策略。它們演化出特別靈敏的振動感受器,還強化了彈尾瞬間移動的技能,能瞬間移動到幾十厘米開外。大部分魚類面對這種情況可能就放棄了,可海馬祖先沒有。它們的嘴巴演化成一根長長的吸管,不用靠得很近就能吸到獵物。
同時,身體拉長成簽子狀,還演化出細長靈巧的尾巴,捕獵時只靠尾巴末端輕微擺動,最大程度減小身體移動產生的激波,從而悄然靠近獵物。最遲在距今5000萬年前,海馬的祖先構建完成了這種身體模式,全新的魚類海龍魚科登上歷史舞台。
從海龍到海馬的華麗轉身
今天大部分海龍魚還維持著5000萬年前海馬祖先的形態,用著相似的捕獵招數。但顯然,海龍不是海馬,其中有一種侏儒海馬,乍一看像是趴著的海馬或者駝背的海龍,這或許就是3500萬年前海馬祖先的模樣。
主要是由於當時,一些小蝦米演化出了更加靈敏的振動感受器,還時不時自己蹦躂兩下,讓掠食者難以鎖定。海龍家族一直沿用老一套捕獵方法,眼看就要抓不到獵物了。在這滄海橫流之際,一支海龍魚開始反思並尋找新打法。
它發現傳統做法存在至少兩大弊端:一是淺海海風高浪急,海水流動變化莫測,穩住自己就很費勁,更別說潛行捕獵了;二是小蝦小蟲子亂動,悄悄靠近吸食的打法不太可行了。得加強自身穩定性,同時提升襲擊的突然性。
於是,海龍魚把靈活但難以對抗海流的尾巴纏繞在海島珊瑚等地方,增強穩定性。同時,平時把身體弓起來,鎖定獵物後彈出去,提升攻速。壓低頭部還能壓縮口腔與咽腔空間,身體綳直時空間急劇增大,提升吸食時的吸力。就這樣,侏儒海馬誕生了,它們從游泳掠食者變成了伏擊掠食者。
尾巴不再用於游泳,尾鰭徹底退化。而且,侏儒海馬不需要游泳,還省下了腹肌發育的營養,畢竟作為伏擊掠食者,營養能省則省,經過繁衍,大部分侏儒海馬的腹鰭都消失了。
接著,在距今3390萬年前,全球變冷,溫暖氣候終結,海平面下降,珊瑚礁與海藻凋零,耐寒的陸地植物後代演化成海草,歐洲群島海域變成海下大草原。海馬祖先依然捕食小蝦,但為了在海草環境中更好地偽裝和捕獵,它們把身體豎了起來。
今天已知最早的海馬是發現於阿爾卑斯山附近生活1300萬年前的斯洛維尼亞海馬和撒爾馬提亞海馬,大部分科學家相信,在距今兩千多萬年前,海馬就已經演化出了今天的身體架構。
海馬的生存之道與獨特繁衍
海馬演化成如今模樣,代價是作為魚的基本功能大部分喪失,游泳能力聊勝於無,海洋里稍微有點實力的生物都能欺負它們。為了生存,海馬把苟活技能點到了極限,偽裝躲藏是基本操作,甚至在讓自己難吃方面也下足功夫,在廣東,海馬一般也只用於煲湯。
有種假說認為,由於海馬游泳能力差,追對象困難,所以絕大多數海馬是忠誠的一夫一妻制,哪怕不是繁殖季節,夫妻每天也要例行碰面確認對方是否還活著。但一夫一妻制導致生育力下降,海龍魚科本來產卵就不多,海馬的產量更是趕不上掠食者的食量。
於是,在極限生存壓力下,海馬演化出了雄性懷孕這一動物界獨樹一幟的生育方式。海馬獨特的姿態和腹肌退化,讓它們容易挺起大肚子演化出育兒袋。近期研究還表明,雌海馬產的卵往往是半成品,到雄海馬育兒袋後,很多種雄海馬還得給卵提供營養,雌雄海馬嚴格均攤繁殖後代成本,將一夫一妻制的生育力開發到極限。
由於不擅長游泳,小海馬長大後會把尾巴卷在斷掉的海草或海藻上,隨海流飄向遠方,在旅途中或許會邂逅一生伴侶,從此定居不再分離。在一千多萬年間,海馬的身影遍布全世界熱帶與亞熱帶海域。
海馬的演化歷程,是自然界無數奇妙演化故事中的一個縮影。從普通魚類到如今模樣,它們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以獨特的方式適應著、生存著,這種對生命的執著和適應環境的智慧,實在令人驚嘆。它讓我們看到,在自然界這個大舞台上,每個物種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存策略和演化軌跡,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文字來源:芳斯塔芙的視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