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研究50年:哪些選擇改變了女性的一生?(一)

社會始終存在一種普遍的期待,對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應該做的事情有一個潛在的時間表。他會對每個人說,某個年齡段你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完成什麼任務。


對女性來說,通常有兩個密集的痛苦時期。一段是在21歲到26歲。這看起來應該是一個女孩的黃金年代,好像有無窮無盡的各種選擇。但實際上,大多數女性自己描述這段時間會感覺不快樂、不受歡迎、無助。

另一段是在49歲到53歲。很多研究可能更多是以男性視角進行的,他們認為50歲的女性更年期、絕經了,小孩也離開家了,會很失落和痛苦。但其實,大多數女性在研究自己時,覺得更年期並沒有那麼難受,甚至歡迎這種生理變化。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不合時宜」。我是主播王慶,今天還有我的搭檔若涵和我一起主持這期節目。



大家好,我是若涵。我們還邀請了播客的實習生——大家在前幾期節目中已經聽到的00後朋友,思怡。思怡,跟大家打個招呼吧。

哈嘍,大家好,我是思怡。今天我們要聊一個關於女性成長的話題,還請到了一位特別的嘉賓,我個人非常喜歡的科普作家——尤世尤老師。尤老師,跟大家打個招呼吧。

哈嘍,大家好,我是尤世尤。很開心今天來到「不合時宜」。我也是果殼時間的主播,也歡迎大家收聽我們的節目。


尤老師其實是我們播客界的朋友。我最早知道尤老師,是在網上看她的科普文章,已有很多年了。最初吸引我的是她的文筆,還有「尤世尤」這個名字。我知道這是一個筆名,看到您在採訪中提到,在進入科普界時,起這樣一個名字是為了讓人無法一眼看出性別。可以先從這個筆名說起嗎?當時為什麼會起這樣的名字?

確實之前有這樣的考慮。當時剛開始寫,希望名字中性化一點,因為網上有時會因性別質疑你寫的東西。減少這方面的麻煩,對自己心情也有好處。當時用的頭像也是比較中性化的,一隻貓頭鷹。而且「尤」這個字我很喜歡。大學時曾去台灣短暫交換,參加了「吳大友科學營」。那段經歷可能對我後來從事科普傳播有影響。


科普的過程是怎樣開始的?很多學者是在做研究的同時兼職科普,而您一直專註科普並且是女性科普博主,這很不常見。可以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嗎?

我開始寫科普大概是10年左右,已經30歲了。當時處在人生低谷,剛剛結束了一段很長的感情,父親因癌症去世,工作也沒有了。那時在網上看到果殼的一些人已經在寫科普,覺得很有意思,也想試試。剛開始投稿被拒了幾次,然後繼續寫,後來他們就說一起來寫吧,開始寫了幾篇。最初沒有報酬,完全是因為覺得有趣。寫了幾篇後發表出來也很開心,後來就成了工作。



這過程中有一些個人的機緣,也有時代的機會。那個時候網路環境很好,鼓勵個人表達。經過一定的訓練,現在回頭看,確實經歷了一個過程。寫作選題一般經歷什麼流程?寫到現在最受歡迎的科普帖子是什麼?

最受歡迎的其實包括今天要聊的「米爾斯研究」,還有哈佛的人生長期追蹤研究,以及一些關於女性的研究,比如以色列的一個研究者對「不想做母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