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3日23時,《自然》雜誌(nature)刊登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何裕隆、張常華教授團隊主導的科研成果《nbs1蛋白乳酸化修飾是高效的dna修復和化療耐葯所必需》,至此,困擾醫學界的「謎題」被中國科學家揭開謎底。
該項研究首次確認了一種dna修復蛋白(nbs1)蛋白乳酸化修飾在腫瘤化療耐葯中的關鍵調控作用,並創新性地提出了通過靶向抑制nbs1蛋白的乳酸化修飾或調控乳酸代謝通路,以逆轉化療耐葯的全新方案。
該項成果不僅揭示了腫瘤細胞如何抵抗化療產生耐藥性,還篩選出能克服腫瘤細胞耐藥性的靶向藥物,為腫瘤免疫治療、腫瘤放療、腫瘤複發等問題研究開闢了新視角,將造福數以千萬計的腫瘤耐葯患者。
腫瘤放化療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在腫瘤放化療治療過程中,藥物不斷攻擊腫瘤細胞,導致腫瘤細胞dna雙鏈發生斷裂。dna徹底斷裂後,腫瘤細胞就會死亡。
但腫瘤細胞非常狡猾。它在受到化療藥物的攻擊時,不會乖乖死亡,而是迅速升級防禦系統,修復斷裂的dna。經過屢次交手後,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逐漸下降,也就是醫生常說的「產生了耐藥性」。一旦腫瘤細胞產生耐藥性,就像穿上了「復活甲」,化療藥物雖有心殺賊卻也無力回天。因此,腫瘤細胞的這種應變能力,使本就頑固的癌症變得更難對付。
如何為化療耐葯患者尋回生機?何裕隆、張常華教授團隊通過大量實驗發現,在dna修復和化療耐葯中「乳酸」起著關鍵作用,相當於腫瘤細胞的「復活甲」,於是對其進一步研究,最終首次篩選出一種能夠有效阻斷這種耐葯機制的靶向藥物。
腫瘤的耐葯機制一經阻斷,腫瘤細胞便被化療藥物長驅直入,防禦屏障全線崩潰,這就是此項研究的要義。
《自然》雜誌(nature)是全球最權威的科學期刊之一,主要刊登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涉及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地球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前瞻性創新性論文。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廣東頻道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趙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