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發院院長黃益平: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徵丨尋新記

嘉賓名片

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2023年10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黃益平受邀參會並發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受訪者供圖

談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黃益平不止一次向記者強調提高效率、提升總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新質生產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關鍵的一點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建設新型產業體系。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需要轉向創新驅動,以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將為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帶來新的機會。

「四川經濟發展正向著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發展方向加速演進。」在黃益平看來,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四川提出堅持創新是核心、產業是基礎、綠色是本底,是緊緊扣住了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等發展要素實際。

封面新聞: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

黃益平: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提高效率、提升總要素生產率。「新」的核心是創新,包括科技創新、經濟創新、企業創新、行業創新、業務模式創新等各個層面的創新。如果說過去的增長模式是低成本基礎上的要素投入型增長,未來的增長模式則應是創新驅動型的增長。創新既可能創造出新的產業、新的業務模式和新的產品,也可以為傳統產業發展注入活力,讓其「老樹發新芽」。

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階段,隨著低成本優勢消失、全球化政策出現逆轉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創新活動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引領力量。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受訪者供圖

封面新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什麼?

黃益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關鍵的一點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建設新型產業體系。決定創新成效的因素既有對創新活動的投入,也受知識產權保護、市場主體活躍程度等一系列因素影響。

能不能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是觀察創新發展的重要指標。數字經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發展機會。人工智慧產業的蓬勃發展,正在有效對沖勞動人口減少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壓力。數字技術既能提高效率,也完全有可能減輕成本上升的壓力。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博弈日趨複雜和多變,合作與競爭並存。數字經濟正迎來向縱深發展的機遇期,中國數字經濟的強項是應用方面。電商、短視頻和移動支付在中國市場非常順暢地推開,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非常重要的支點。

數字經濟時代,我國企業在消費互聯方面具有優勢,但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真正成規模、有影響的企業還是太少,但很有潛力。在數字經濟發展好的國家,會湧現出世界級的國際大公司,這是我們需要趕超的地方。

封面新聞: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黃益平: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將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政府應該著重干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克服市場失靈這兩件事。

首先,要保持開放。當今的創新需要借鑒利用的技術和能力是世界範圍內的,因此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必須保持一定程度的開放。要主動利用多邊貿易框架,維護開放、公平、透明的國際貿易體系。客觀地說,我們生產經濟實惠的電動車、鋰電池和光伏板等產品,對很多發展中國家可能是有益的,我們應該團結廣大發展中國家和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推動多邊框架,維持一個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

其次,要提升國內消費需求。提升國內消費既有短期方式也有長期方式,關鍵是增加居民收入。要讓老百姓的收入在國內收入中的佔比大幅度上升,讓收入分配變得更加平等,還需要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地改善。在中國經濟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以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過程中,消費在經濟結構中的佔比會逐步增大。如果國內消費需求得到較大提升,很多新產品和傳統產品可以轉為內銷。

再次,產業政策著力點要注重創新鏈前端。從產業政策角度看,支持創新的重點應該放在前端,放在創新的部分,而不是將更多的資源放在生產端。產業政策要支持技術的突破,而不是產能的複製。與此同時,產業政策不要限制競爭,讓創新發展更市場化,政府應該著眼於幫助行業克服一些所謂的卡脖子領域和技術。

封面新聞:四川應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黃益平:當前,四川經濟發展正向著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發展方向加速演進。四川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創新是核心、產業是基礎、綠色是本底,這是緊緊扣住了四川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研條件等發展要素的實際。

作為距離歐洲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既不靠海也不沿邊,但依託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優勢,從「蜀道難」到「全球通」。因為開放,成都不斷縮小與世界一線城市的距離。成都重塑對外開放新格局是四川持續增添內生動能和外向活力的一個縮影。

在產業發展方面,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輕紡、能源化工、先進材料、醫藥健康是四川的六大優勢產業,目前晶硅光伏、動力電池、釩鈦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也十分強勁。擁有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基礎,充分利用對外開放區位新優勢,四川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具備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條件。

數字技術將來很可能將世界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在以創新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對於四川來說,能否彎道超車,抓住數字化這個機會很重要。

封面新聞記者 趙雨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