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顯微鏡」上新!在東莞啟動建設→

今天(3月30日)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

廣東東莞啟動建設

建設周期為5年9個月


位於廣東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全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



中國散裂中子源被譽為探索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簡單來說,散裂中子源的原理就是首先想辦法產生大量中子,再把中子作為探針,研究物質材料的微觀結構。這樣的一台「超級顯微鏡」,它的作用主要是服務於各個領域的前沿研究。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數據顯示,一期工程至今,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1輪開放,每年運行時間超過5000小時,開放時長和效率都處於國際同類裝置的領先水平。目前,註冊用戶超過6000人,已完成1500多項課題,不少來自國外。



中國散裂中子源對於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前沿科學諸多領域的關鍵問題有著重要意義,目前已在航空航天關鍵部件、鋰離子電池稀土磁性、新型高溫超導等重點領域取得了一批科技創新成果。


從航空關鍵部件的金屬疲勞到高鐵車輪的壽命長短,從電動汽車的電池性能到高溫超導材料的自旋漲落,過去5年,依託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員在能源、物理、材料、工程等多個前沿交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創新成果,悄悄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就連治療癌症的新手段——硼中子俘獲治療裝置(BNCT),也是散裂中子源在醫療領域產生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由散裂中子源建設過程中積累的技術轉移轉化而來。該裝置目前已經在東莞市人民醫院部署,今年將開展臨床研究。


「超級顯微鏡」不斷擴容,二期工程有哪些提升值得期待?


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總指揮王生介紹,二期工程建設周期預計5年9個月,主要有兩個重點方向:


  • 一方面是建設11台中子譜儀和實驗終端,二期工程建成後中子譜儀總數將達到20台,新建的中子譜儀將聚焦磁性超導量子材料、生命科學、催化材料等研究領域,還要新建國內首台繆子實驗終端和高能質子實驗終端;


  • 另一方面是提升裝置的核心性能指標——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設計功率將從一期工程的100千瓦提高到500千瓦。


「二期工程建成後,散裂中子源在同等時間內將產生更多中子,不僅能夠有效縮短實驗時間,還能使實驗解析度更高,測量更小的樣品,捕捉更快的運動過程,中國散裂中子源的研究能力將基本覆蓋中子散射所有應用領域。」王生說。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重要科技內核。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將有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原始創新能力,將和其他大科學裝置形成集群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作出貢獻。



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