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上旬,《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雜誌發表論文,北極或將未來幾年內出現「無冰之夏」。以前,科學界對北極「無冰之夏」的主流預測,傾向於最早出現在2030年後。
△門武在2010年參加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
如今,預測時間提前了。「北極無冰」或將最早發生在2020年-2030年的某個8月底或9月初的一天。這將造成哪些影響?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門武教授曾參加我國第四次北極科考,他認為,氣候變暖與北極「無冰」互相驅動,或將產生更大影響事件。
碳排放再不降低,未來北極可能長期「無冰」
北冰洋,全球最特殊的一片大洋,大眾印象中它是一片冰天雪地的「純白世界」。這些常年不化的冰蓋,正是北冰洋最顯著的特徵,冰蓋面積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然而,近年來北冰洋「化凍」,成為科學界密切關注的現象。根據氣象記錄,1979年至2000年,北極夏季最小海冰範圍平均為670萬平方千米。進入21世紀以來,這一數值在2012年達到最低,只有近334萬平方千米,減少了一半左右。
此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北極地區第一個「無冰」日將要來臨,而且比以前預測的提前了10多年。研究人員認為,無論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如何變化,這一情況都將發生。
科學界對北極「無冰」的定義,並非冰塊完全消失。當海洋中的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里,即可視為北極「無冰」。此時,剩餘的冰雪將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北極群島區域。
該研究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北極地區在海冰覆蓋率最低的9月時,可能出現整整一個月沒有浮冰的情況;到本世紀末,「無冰」季節可能每年持續數月。若碳排放繼續升高或保持現今水平,地球最北端地區在冬季可能也會持續「無冰」。
北極熊走向末路?生態系統或將「洗牌」
北冰洋「化凍」對於北極熊來說,這顯然是個壞消息。它們難以依靠海冰去伏擊捕食海豹,只能冒險攀爬海崖去攻擊鳥類,或吃其他性價比不高的獵物。曾經的「北冰洋霸主」,如今也面臨著營養不良的窘境。曾有人拍到,瘦骨嶙峋的北極熊行走在單薄的海冰上。有科研人員通過研究頭骨尺寸來推算北極熊的體型。在對比近300個北極熊頭骨標本後,科研人員發現其頭骨尺寸在百年間縮小了2%至9%。
「北極熊的生存狀態並不樂觀,我們在北極科考的時候,也很少發現北極熊。」門武教授曾在2010年參加我國第四次北極科考,他認為,北極「無冰」意味著生態系統「洗牌」,北極熊這樣的「明星物種」更容易被公眾同情,但很多體型微小生命也值得關注。「例如冰藻,這是一種生活在極地冰層下的特有藻類。儘管它們不起眼,卻是支撐起北極生態鏈的重要力量。」門武介紹,藻類處於食物鏈底層,供給處於食物鏈中上層的海洋生物(魚、蝦、海豹、鯨類等),進而構建了複雜的生態鏈。北極無冰顯然對冰藻有極大的負面影響,進而影響整個北極生態鏈。北極變暖,各種冷水種生物將會消失,外來暖水種生物入侵,生態系統將面臨大變局。
門武表示,北極「無冰」,還意味著北極區域更多的海水暴露在大氣中,勢必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加速北極的酸化。而酸化會對海洋生物帶來嚴重的威脅,海水的酸度在許多生物的生長發育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許多的海洋生物需要碳酸鈣或是鈣化結構來發育、形成和維持殼及骨架。海水的酸化無疑會影響生物形成這些鈣化結構,進而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氣候變暖與北極「無冰」互相驅動,值得警惕
對於人類來說,北極「無冰」同樣值得警惕。白色的海冰可以反射更多的太陽熱量,若海冰縮減,更多熱量將被海水吸收,這會導致北極氣溫進一步上升,反過來加劇海冰融化,形成惡性循環。由於液態水比冰的熱容量更大,北極的「無冰之夏」將吸收並存儲更多的熱量,從洋流和大氣循環等多個方面擾亂現有的氣候狀態,各種極端天氣將更為頻繁地出現在全球。
門武介紹,北大西洋經向翻轉流是大洋熱鹽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半球冰川消融形成的淡水進入海洋,削弱了北大西洋經向翻轉流。簡單來說,北大西洋經向翻轉流是全球熱量輸送和分配的重要驅動,最終的結果就會導致溫室氣體所形成的熱量更多停留在海洋表面,進而加熱大氣,導致氣候變暖加劇,加劇各種極端天氣事件。
北極海冰減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運方面,北冰洋航線的開闢將大大縮短太平洋和大西洋間的海運航程。門武表示,北冰洋航線的經濟效益可能難以抵消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而且人類活動可能還會對北極地區的海域產生污染。因此,人類應採取積極措施降低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是鍾寅 受訪對象供圖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