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賈璇) 1月9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面向時域天文學的x射線天文探測衛星——愛因斯坦探針科學衛星。
據該衛星的抓總研製單位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介紹,愛因斯坦探針科學衛星有三大科學目標,包括發現宇宙中x射線暫現和爆發天體,發現和探索宇宙中沉寂黑洞的耀發,探尋來自引力波源的x射線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愛因斯坦探針科學衛星的科學價值也吸引了歐洲航天局、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法國航天局,以國際合作的形式參與。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研發團隊供圖)
據介紹,愛因斯坦探針科學衛星的飛行高度為600km,29°傾角的軌道上,星上配置了12個龍蝦眼x射線望遠鏡,組成大於3600°的巨大視場陣列。當「宇宙焰火」出現,發出的x射線光子就會通過龍蝦眼微孔聚焦鏡頭在探測器上聚集成十字形的光斑。衛星可自主實現對這些暫現源的捕獲與識別,計算出其在天球上的位置,並向全球地面望遠鏡發布信號,引導觀測。
同時,衛星還配置了2台更高精度的wolter-i型x射線望遠鏡,視場為1°,藉助長焦距掠入射多層嵌套聚焦鏡光學系統,能夠接收更多的x射線光子,對暫現源進行更高精度的定位,研究其能譜和時變等信息。藉助於衛星平台快速機動、快速通信能力,在衛星發現暫現源的1分鐘內,其天球位置信息就能夠發送給其它天文設備引導觀測;3分鐘內,星上2台wolter-i型x射線望遠鏡就能夠精準指向暫現源,開展高精度後隨觀測,獲得暫現源爆發早期信息,最終形成天地聯合、全球聯合的觀測模式。
衛星和火箭對接(研發團隊供圖)
據研製團隊介紹,愛因斯坦探針科學衛星比現有的國際上的同類設備對暫現源\爆發源的探測能力提高了一個量級以上,這給科學載荷與衛星平台技術帶來了巨大挑戰,從科學目標提出到衛星研製發射用了整整十年時間。
衛星平台配置了6台大力矩飛輪來實現敏捷機動能力,配置了vhf波段通信機和北斗短報文通信機,以實現快速通信能力。衛星姿態機動角度大,隨機性強,綜合採用了能源監測、機動軌跡規劃、載荷太陽規避等策略,確保衛星的安全性。
衛星發射以後,衛星平台需要執行數次姿態機動,將望遠鏡指向夜天區進行測試。兩類望遠鏡都需要在軌進行加熱烘烤,去除污染,然後對著空間已有的x射線源進行觀測定標。大約經過2個月後,望遠鏡才能真正對宇宙中的暫現源頭進行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