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火星地下35米處埋著大量神秘的楔形物

祝融號在火星地底發現大量多邊形楔形物。

烏托邦平原高程圖,以及祝融號的著陸點、探測點和行駛路線。同時還標出了毅力號和海盜2號的著陸點。NASA / JPL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宣布,祝融號火星車探地雷達探測數據顯示在其所在的烏托邦平原地表下方大約35米處,存在著大量神秘的多邊形楔形物。

烏托邦平原位於火星表面最大的隕石坑——烏托邦隕石坑內部。直徑達3300千米的烏托邦隕石坑同時也是太陽系已知最大的隕石坑。

祝融號總共在烏托邦平原上行駛了近2千米。神秘的地底多邊形楔形物在火星車的所有途經之處皆有發現。研究人員稱,祝融號在1.2千米的行駛距離內發現了16處多邊形楔形物,表明類似結構在烏托邦平原下方分布得相當廣泛。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多邊形楔形物的寬度從數厘米到數十米不等,可能是數十億年前火星表面反覆凍結化凍的結果。它們形成於距今37億至29億年前,可能與火星遠古濕潤期的中止有關。它們形成之後,被隨後的地質進程掩埋。

多邊形地貌在火星表面並不罕見,但還是第一次在地下被發現。這樣的地貌其形成需要寒冷的,以及能夠支持水反覆凍結和融化的環境。

參與制造出這些楔形物的水,可能來自火星地下含水層的滲透、大氣降雪,或冰的氣化擴散。先前的祝融號數據顯示,在同一時期,烏托邦平原曾經爆發過數次大洪水,形成了數個含水地層。

同時研究人員也表示,雖然這樣的多邊形楔形物形成機制最有可能與潮濕環境乾燥時淤泥的收縮龜裂有關,熔岩冷卻也有可能產生相似結果。但是無論是什麼機制,火星遠古時期發生的氣候巨變都難脫干係。

研究人員稱,覆蓋在這些多邊形楔形物上方的地層結構表明,在隨後到來的某個時期內,火星的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35米以下和35米以上的地層對比結果顯示,當時火星的水活動和熱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會導致火星中低緯度地區的氣候發生劇烈震蕩。

多邊形楔形物可能的形成過程示意。Nature

參考
Buried palaeo-polygonal terrain detected underneath Utopia Planitia on Mars by the Zhurong radar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3-02117-3
What the Chinese Zhurong rover found beneath Mars』 surface
https://earthsky.org/space/zhurong-rover-china-polygons-utopia-planitia-m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