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 | 吉祥
編輯 | 吉祥
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返回地球,但是現場的幾個畫面還是讓人揪心!
首先就是降落傘疑似出現故障,並且返回艙落地之後,迅速翻滾掀起滾滾塵煙。
但是看到航天員順利地從返回艙出來之後,大家的一顆心都放回了肚子里。
神舟十六號乘組人員有一個響亮的名稱「博士乘組」,而其中又有一個「最特別的人」桂海潮。
桂海潮是其中唯一一個沒有軍籍的航天員,他半路出家主業還是教師,可想而知這次「空間站出差」對他的意義如何。
當桂海潮被抬出來之後,看著腳下的黃土地,桂海潮臉上的幸福掩蓋不住,眼眶中打轉的淚水讓人不禁想起艾青的詩: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那是一個少年從貧苦山村用十幾年走出來的故事,那是一個國家用幾十年走出被國外科技掣肘的故事……
降落傘上的洞影響了降落?
神舟十七號順利發射,也在太空站與神舟十六號的「博士乘組」進行最後的工作交接。
而博士乘組於10月31日也回到地球,萬眾矚目之下,各個官媒的攝像機都對著天空,對著降落點,唯恐錯過這歷史性的一刻。
網友們也在屏幕前看著他們的直播,突然空中有碩大的降落傘撐開,返回艙即將可以著陸。
但這時竟然有人發現降落傘的中間竟然破了一個洞,這一下子讓人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害怕這小小的失誤釀成大禍,要知道細節決定成敗,並且還是這種大事情上,更馬虎不得。
緊接著返回艙在降落傘的緩衝之下減慢了速度,但是在返回艙「嘭」地一下砸到地上的那一瞬間。
只能看到濃煙滾滾,在地上翻滾了好幾個圈才停下。
而這種景象更讓人懷疑是不是降落傘破個洞的原因,才導致返回艙沒有降落「完美」。
大家都在擔心返回艙中航天員究竟有沒有受傷,當旁邊的工作人員將人完好無損地帶出來的時候,在屏幕前的眾人都安心了。
但是大家還在後怕那個降落傘上的洞,這件事情也是網路上引起了一大波討論。
一撥人就是說那個洞是正常的,就是降落傘上的導流孔,另有一撥人說,這就是壞掉的洞,哪有導流孔是不規則形狀的。
這兩撥人在互聯網上吵得不可開交,這時候也有很多了解航天知識的人出來給大家科普。
首先那個孔確實不是導流孔,其次那個也確實是壞掉的,但是這些都是在可控範圍之內。
返回艙下降的速度是極快的,這時候需要的降落傘材質一定要好,並且是越大越好。
但還是要考慮這個航天工作的特殊性,不能帶過重的東西,畢竟載人航天飛船帶的東西有限,一定是越輕越好。
這就對降落傘的質量要求非常高,這種情況下的破洞一般都是考量的範圍之內,並不會影響下降。
但是就有人說,這既然非常正常,為什麼之前不記得降落傘有破洞的情況嗎?
有人就說之前的攝影設備並沒有那麼清楚,所以大家可能都看不到破損的地方。
再者就是翻滾的問題,其實每一次的返回都會有翻滾的現象,只是這次大家將降落傘的破洞與其聯繫在一起了就有點「危言聳聽」的感覺。
並且隨著科技的進步,返回艙的降落位置越來越準確,這次同樣比之前降落得準確。
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也一定是航天員在返回艙中經過這樣劇烈的翻滾會不會受傷。
其實這並不會像大家想的那樣,和洗衣機中的翻滾,裡邊的衣物都要轉吐了,隨著滾筒的轉動,衣物也在不停擺動。
航天員會坐在特製的座椅上,並且整個身體都是固定在座椅上的,會有眩暈的感覺,一般情況下不會有磕碰受傷的情況。
而航天員出來返回艙的那一瞬間,所有人熱淚盈眶,他們回到了闊別5個月之久的地球。
桂海潮說:「圓滿完成任務的感覺真幸福」,從貧苦的小山村到太空出差的路,他整整走了三十多年。
桂海潮十幾年的艱辛歷程
桂海潮是第一個到空間站的「荷載專家」,當他在學校教課時看到這則招聘消息的時候,他整個人都是熱血沸騰的。
那是他從小的夢想,那是他在靜謐的小山村中仰望星空時的願望,那是他在看到楊利偉登上太空時深埋在心中的種子。
貧困的山村中,桂海潮的父母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讀很多書,於是在桂海潮能上學之後就告訴他讀書的重要性。
桂海潮也相當爭氣,他知道自己要想出去他就要努力學習,於是他帶著父母所有的期盼一直往上爬。
他一直是班裡邊最認真的人,比雞起得早比狗睡得晚是他的常態,時間不夠用的時候,他就拿著手電筒窩在被窩裡學習。
處于山村的他只知道高考是他唯一的出路,這可能也是幸事,因為他堅信只要他能考出去,光明就在眼前。
在所有人都在執著於清華或是北大的時候,他還在做心中那個近乎不可能完成的航天夢。
終於在他十幾年如一日的努力之下,順利地考上了那個離天空最近的學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在成為一名大學生之後,他沒有為了突如其來的繁華的世界迷失了眼睛,相反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下腳步。
9年的大學學業生涯,讓他一路從本科到博士,但是他還是沒有停下自己求學的腳步。
接著去到了加拿大讀博士後,去學習在國內接觸不到的航天知識,學成歸來之後,直接成為母校的副教授。
這樣優秀的履歷已經讓人移不開眼了,2018年,第三批航天員竟然面向荷載專家招募。
這就是桂海潮夢寐以求的機會,他當機立斷報了名,也在之後的訓練中脫穎而出。
沒有人覺得這個文文弱弱的老師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正如當初沒人相信這位貧困山村裡的孩子能到頂尖學府一樣。
但是桂海潮就是成為那千分之一,成功入選了國家第三批航天員,他也是唯一一個來自高校教師的荷載專家。
之後的他一路高歌猛進,在35歲的時候成為博士生導師,也終於要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2022年,那是最值得桂海潮記錄的一年,那一年他成功入選了神舟十六號乘組人員。
荷載專家進入到空間站進行研究,無疑給我國航天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
他也成為第一個進入到空間站的荷載專家,成為第一個在天空戴眼鏡的人。
在出返回艙的那一刻,青年的夢想終於完成,夢想的帆到達了彼岸,國家的事業也向前邁出了一步。
接下來他們要進行兩周的醫學隔離,11月4日的時候,在隔離中的桂海潮還給自己的家鄉寫了一封信。
回應了家鄉對他的關心,那是生養自己的家鄉,在恢復中的他也不忘家鄉對他的栽培。
那個貧困縣也在國家的幫助下實現了脫貧,相信那個地方會越來越好,會走出來更多像桂海潮那樣的英雄!
結語
桂海潮拯救自己用了十幾年,他一步步地從滿是泥濘的黃土地到遍地都是高樓大廈的一塵不染的柏油路。
他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不忘初心,回饋祖國,回饋那個培養自己的山村,反哺那個生養他的地方。
社會需要更多這樣的人,他堅守著自己信仰,充實著自己時刻為了自己的夢想出征。
所以當機會到達桂海潮的面前的時候,他能牢牢地將其抓住,所以他能「上天」,他能見識更廣闊的宇宙!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