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該不該稱為「新冠感冒」?某專家團隊近期發聲

為什麼近期密集發聲的專家學者,一再強調科普病毒的減弱,

公眾卻不再選擇無條件相信?


某專家團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奧密克戎不該稱為肺炎

因為根據其相關的數據分析,感染奧密克戎後,

99%的人表現都不是重症,重症率不到1%,病死率不到0.1%。

即便復陽也不傳染,感染後短時間有78%的人不會重複感染。

而某院士更是直接提出「新冠感冒」這個名字。

不過,很多人對於這個名字很不認同。

用感冒這兩個字來稱呼新冠

是不是太不尊重傳播力這麼強的病毒?

尤其是癥狀非常嚴重,痛不欲生,身處水深火熱中的陽性患者。

好比他跟你說他很痛苦,你卻說只是感冒而已。

而看到新聞媒體呼籲,不主張一起陽,

更是讓人疑惑,這是普通民眾能決定的嗎?

不少人開始在質疑開放的節點。

第一,春節前夕的放開,病毒隨著春運到來,

更是全面覆蓋疫情本不嚴重的農村鄉鎮,

一旦發生感染,嬰孩、有基礎病的老人並沒有接種疫苗,也沒有專用藥,如何醫治?

感染基數一旦太多,病毒又會不會重新產生變異?

第二,藥品存儲不足。

從封控前藥物限制購買,藥店沒多少儲備,工廠也沒加工生產,毫無預兆的「放開」,

於是買到葯備著的用不上,用藥治療的搶不到,囤葯的黃牛坐地起價。

第三,科普的不及時。

「無癥狀等於沒癥狀」,這種字面意思已經被大眾接受,

也一直沒有專家提出無癥狀的概念,所以叫喊解封之聲不絕,

如今真的解封一看,倒是讓稱「大號流感」的人住嘴,不過普通人會有一種上當受騙的錯覺。

我們不要神化某一個人,也不能否認專家們對抗疫的付出,

但是戰勝疫情,需要的是長期全民參與。

一種傳染病,在沒有摸清病理以及真正傳染源的情況下,

想要滅絕幾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醫療預警體系的建立並且有效的運行,

才能使社會更好的運轉下去,

我們的生活才會及早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