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的宇宙是怎樣的呢?在這裡我們可以假設是某個生物的細胞,而這些細胞恰好形成了宇宙的元素,共同組成了這個生物的身軀。然而在這些細胞之下,還有更多的量子單位,那麼宇宙的元素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一起遊覽一下這幾個星體。
一、穀神星
它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一顆行星,也是唯一一位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直徑大概為950公里。其表面有有大量冰水物質,也有大量載水礦物質,然而天文學家也探索到穀神星上有水蒸氣,這些水蒸氣來自穀神星表面顏色較深的區域,水蒸氣的量也不大,大概有每秒6千克,這一發現,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擁有液態水的海洋,無論何時只要天空夠黑暗,都可以用雙筒望遠鏡看到穀神星。
二、月球
它是圍繞著地球旋轉的天體,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直徑約為3500公里,距離地球越38.44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的30倍。月球的表面有多處天坑,有可能是小天體撞擊的坑,形成「月海」。我們看到的月球都是發光的,但其實月球本身是不發光的,它只是發射了太陽光照在了地球。月球上面也沒有大氣,晝夜的時候溫度也很低,上面也有殼、幔、核彈等分層組織。
三、木衛四
太陽系第三大衛星,它是圍繞木星運轉的一顆衛星,也是木星第二大衛星,同時也是木星最亮的,直徑約為4800公里。由岩石和水構成,天文學家發現,它的表面有冰、二氧化碳、硅酸鹽等各種有機物質,同時表面下也有液態水構成的地下海存在,也有很多撞擊坑,其表面凹凸不平,它是天文學家用來參考研究的最佳對象。
四、水星
它八大行星中最小的,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直徑約為4900公里,水星表面沒有大氣可以調節熱量,所以是太陽系中晝夜溫差最大的行星,由於離太陽太近,它相對於有兩個溫差,一面對著太陽的溫差相當高,一面背著太陽的溫差相當低,其公轉速度遠遠超過其他行星。水星和月球唯一相似就是表面都有環形山和撞擊坑,也是由幔、殼、三層構成,除地球外,水星的密度最大,由於水星體積小,人們很難看到它。
五、火星
太陽系最像地球的行星,直徑約為6800公里,其自轉周期和地球差不多一樣,被稱之為「紅色星球」。有著橘紅色的表面被赤鐵礦所覆蓋,主要以二氧化碳為主,既稀薄又寒冷,遍布有撞擊坑、峽谷、沙丘和礫石,也沒有穩定的液態水,其環境乾燥,和地球上的沙漠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氣溫低,缺乏板塊運動。
六、金星
一顆幾乎和地球同樣大小的行星,是八大行星之一,同時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直徑約為12000公里,和地球一樣被厚厚的雲覆蓋著。表面大氣壓是地球海平面的90倍,其溫度可達475攝氏度。它的地表面很平坦白,相對於月球、水星來說,它的撞擊坑很少。
七、地球
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星球,是目前為止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天體,直徑約為13000公里,它是一顆藍色水球,形狀為橢圓形,其表面超過70%的海水覆蓋。地球上的所有物質指標都均為達標,無論從氣溫還是地形來看都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也是其他星球沒有的。
小編認為:
宇宙就像細胞網,這些星球就是一顆顆細胞,每個宇宙是尺度更大的多元素組成,而這些星球往往組成了我們無法想像的龐然大物,然而所謂的宇宙大爆炸可能只是一個巨型生物的受精卵形成的一瞬間,隨著巨型生物胚胎成長,從成長到老去直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