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團隊在肝癌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助力精準診療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陳琳輝

「免疫微環境的異質性是腫瘤患者耐葯、複發和預後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免疫治療及聯合治療給晚期腫瘤患者帶來了希望。」11月11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肝膽胰腫瘤專家楊尹默教授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表示。

11月9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腫瘤轉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寧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張澤民團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朱繼業團隊合作,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在單細胞水平,揭示了肝癌免疫微環境的異質性特徵和五種亞型,發現了中性粒細胞促進癌症的分子機理,為發展新的癌症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張寧教授團隊人員孔瑞瑞(左)薛瑞棟(中)曹奇(右)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RAC)數據,2020年全球共新增肝癌患者90.5萬例,其中有41萬例來自中國,佔全球病例的45.3%。

系統探究腫瘤免疫微環境的異質性對於治療選擇、療效預測、方案優化及開發新的免疫治療靶點等有重要指導作用。」張寧教授介紹,治療癌症,可以通過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療、靶向治療等方法直接殺死癌細胞,也可以通過整治癌細胞所賴以生存的「微環境」,即通過激發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

「每名患者的癌症細胞所處的免疫微環境都存在差異,要想實現精準的免疫調節治療,就要弄清楚癌症的免疫微環境可以分成幾種類型。因此,腫瘤的免疫微環境研究是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張寧教授表示,近年來,團隊一直聚焦於肝癌異質性探究,通過一系列前期工作已揭示了肝癌的基因組、表型和單細胞拷貝數異質性。

此項最新研究首次在單細胞精度定義了肝癌的五種免疫微環境亞型,探究了其細胞組成、空間分布、基因組特徵和趨化因子受體-配體網路,首次全面揭示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發現並驗證CCL4+、PD-L1+ TAN兩個關鍵亞群的促腫瘤機制,最終通過構建轉基因小鼠肝癌模型,逐步深入地證明靶向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有望形成新的肝癌免疫治療方案,這些成果為肝癌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提供了關鍵信息。

「該研究首次在肝癌領域實現了百萬數量級單細胞分析,如此大規模的數據量使得我們首次在單細胞精度系統定義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分型和中性粒細胞的異質性,對肝癌精準免疫診療意義重大。」張澤民教授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根據實驗得出的數據,張寧教授團隊提出,「針對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的干預,有望使免疫檢查點治療有效的患者人群大幅增加。這些成果為肝癌乃至實體瘤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為臨床醫生,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治病救人,我們會繼續努力,爭取能把此次合作的新發現進一步推到臨床診療中,讓肝癌患者真正受益。」朱繼業教授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