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家不用說了,「通心」與自然科學家有沒有關係呢?當然有。因為自然科學家也生活在生活中,也經常要進行人際交往。但我們在這裡要探討的是,「通心」與自然科學家的研究有沒有關係呢?我認為也有。下面從三位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來看這個問題:
一、湯川秀樹對莊子的「魚之樂」有更強烈的同感
著名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1907——1981),是基本粒子「介子」的發現者,曾獲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對莊子特別感興趣。在莊子與惠子關於「知魚樂」的辯論中,莊子說他感覺到魚的快樂,而惠子駁斥他:「您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湯川秀樹嚴肅地表示,他傾向於同意莊子的意見,認為莊子是可以知道魚的感覺的。他說:「儘管我是一名科學家,卻對莊子所要說的這一方面有更強烈的同感。」
湯川秀樹的看法意味深長,他揭示了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的某些重要的心理狀態。他的說法,正好支持了我關於「通心」的理論。
我的通心理論認為,「交往」、「通心」這些概念,都可以從狹義推到廣義(詳見拙文:《通心概念的精確化與擴展》)。我在該文中,把「交往」、「通心」的概念擴展到了人類活動的一切方面。人活著,就意味著生活在與萬事萬物的關係和交往裡。「交往」、「通心」不僅可以用於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於人與其他生物,甚至與非生物的關係。當通心所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時候,這裡的「通心」可以稱為「狹義的通心」。狹義的通心之外的所有的「通心」,都是「廣義的通心」。也就是人與其他生物,甚至非生物的「通心」。莊子說自己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廣義的通心。那麼,在廣義的通心裡,通心的黃金三要件適用嗎?在什麼意義上適用?在多大程度上適用呢?下面將對此進行初步的探討。
(湯川秀樹與愛因斯坦)
(湯川秀樹)
二、莫諾的「主觀模擬」道出了科學家通心的奧秘
所謂通心的黃金三要件是指: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場和狀態。
2、換位體驗。即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到對方的情緒與狀態。
3、有效影響。即通過對方能夠接受,甚至樂意接受的態度、方式來影響對方。
對於自然科學家搞研究,關於這三個要件的第一個要件「清晰自己」,與狹義的通心沒有區別。那麼第二個要件「換位體驗」呢?
湯川秀樹的上述看法,並非他自己一時的突發奇想,孤立無援。雅克·莫諾(1910——1976)法國生物化學家,1965年與科沃夫共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他在《科學的發展》一文中寫道:「在科學發展的要素中,或許最重要的一個是我稱之為主觀模擬的過程。依靠這個過程,我們主觀地模仿我們周圍的事情。基本說來,這是一種預期的態度(當我們希望度假時,我們實際上想像地體驗著我們可能從這個假期得到的愉悅)。當一個科學家對一個特定的現象感興趣時,他所做的只是力圖主觀仿造現象的情形,以達到內心表述的外在形式。首先,現象本身和有關根源等的內心表述,這點也許他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和物理學家們包括高度抽象的理論物理學家們討論過這一點。他們告訴我,在思考感興趣的現象時,他們或多或少將自身比作電子或者粒子,並且問,假如我是電子或者粒子,我會幹什麼。」(宋建林主編《智慧的靈光——世界科學名家傳世精品》,第181頁,改革出版社,1999年8月)
莫諾關於科學家在研究時的「主觀模擬」過程,相當於我說的「通心」的黃金三要件之一的「換位體驗」。物理學家們「在思考感興趣的現象時,他們或多或少將自身比作電子或者粒子,並且問,假如我是電子或者粒子,我會幹什麼。」
莫諾把「主觀模擬」或者「換位體驗」看成是科學發展的或許最重要的一個要素,這一看法,極為重要,指出了廣義通心的秘密!
大道至簡,僅僅兩個字「通心」,多麼深邃地揭示了人類行為的奧秘啊!很難說湯川秀樹在發現基本粒子「介子」時,是否也曾經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介子」呢?
這裡的「主觀模擬」,用莊子的話說,也就是「物化」。
無論是「主觀模擬」,還是「物化」,都相當於我說的「通心」的黃金三要件之一的「換位體驗」。物理學家們「在思考感興趣的現象時,他們或多或少將自身比作電子或者粒子,並且問,假如我是電子或者粒子,我會幹什麼。」這就是在物化,就是在通心。
您很可能會想,其他科學家會同意莫諾的看法嗎?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考察。我猜想,他們儘管不使用「主觀模擬」這個詞,當然更不知道我所提出的「通心」的理論,但他們應該有類似的過程的。他們的一些說法也是值得進一步關注的。例如,愛因斯坦雖然沒有用「主觀模擬」這個概念,但卻十分強調「直覺洞察力」。
(雅克 莫諾)
三、朱棣文教授的靈感之光
朱棣文是世界著名華人物理學家,1948年2月28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曾經擔任美國能源部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78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1993年,獲頒費塞爾國王國際科學獎。1994年,獲亞瑟蕭洛獎及威廉梅格斯獎。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朱棣文最著名的研究,是1997年在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正是這一研究,使他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關於他發明這個方法,有下面的故事:
80年代初,做了幾年博士後的朱棣文設想用六個方向的激光束對原子進行照射,來達到冷卻原子、減慢原子運動速度的目的。因為激光束是由大量光子組成的,當原子受到激光束照射時,原子會吸收光子。它每吸收一個光子,不僅會吸收它的能量,還會吸收這個光子的動量,從而使原子的溫度降低,運動速度減慢。但這一過程極其短暫,只有30納秒(1納秒等於10-9秒)。當原子受到激光束的照射時,在一秒鐘內,原子就能吸收極大數量的光子。這樣,在光的傳播方向上,原子所受到的光壓力就要比重力大10倍。如此大的光壓力就會迫使原子的運動速度減慢到如同一條小蟲在蠕動時的速度,此時的原子溫度也會隨之冷卻下來,人們就有足夠長的時間來觀察和研究原子的狀態。」
「 1985年,朱棣文和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同事設計了幾個不同的實驗,但仍然無法突破「如何利用激光讓原子冷卻下來?」這一難題。有一天,朱棣文突然想到他在紐約州北部就讀羅徹斯特大學時,那裡的天氣非常冷,天氣冷時人們就喝酒取暖,所以大學裡喝酒的人很多,常看到喝醉酒的人蹣跚地走在大街上。這些醉酒的人走路左搖右晃,往往越走越往低處走,不可能往車頂上跳,這是一種慣性的使然。那時他靈光一閃,想到在不同激光束作用下的原子,依照慣性,應該也是往能階低的地方走,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如何利用激光束的作用,設計出一個接近絕對零度的陷阱。來降低經過此陷阱原子的能階,進而達到捕捉原子的目的。以後,朱棣文和同事們經過多次實驗,終於成功地達到理想的實驗狀態。在專題報告中,朱棣文教授形象而又實在地將由激光束形成的這種用來冷卻原子的介質稱為「光學粘膠」。並介紹說:「此時的原子彷彿掉進了一個光子的海洋中,它無論向哪個方向運動,都會受到巨大的阻力。」(上面故事引自陶伯華等主編《怪異思維》第4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棣文的發明的一個關鍵,是由於他受到了「醉酒的人走路左搖右晃「的啟示。這使他能夠進一步能夠對原子的行為進行不由自主的「主觀模擬」!——也就是說,他把原子想像成了「醉酒的人走路左搖右晃「的人。他在進行這一想像的時候,也就是對原子進行了「主觀模擬」,也就是進行了「換位體驗」。
我不敢奢望,通心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能夠直接對自然科學家的研究有什麼意義和作用。一個人能夠成為科學家,應該本身就具有了類似「主觀模擬」以及「直覺洞察力」之類的能力。但我卻忍不住要設想:如果能夠在大學裡(包括理科、工科專業)開設通心的課程,哪怕是作為選修課,有沒有可能對某些具有科學家素質的學生產生長遠影響呢?
(朱棣文)
四、回到通心的黃金三要件
通心的黃金三要件究竟與自然科學家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現在做一個小結,一個一個來看通心的黃金三要件。
第一,「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場和狀態」,科學家在準備搞科研的時候,是否明確自己課題的意義?是否清楚突破的方向?他在搞科研之前,是否能夠完全排除雜念,投入到研究中?他是否清楚自己身體和心理的情況?是否清楚在何時、何階段把自己調整到身體和心理的最佳狀態,以進行突破?
第二,「換位體驗。即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到對方的情緒與狀態。」且不談科學家有其他合作者需要通心。他對於自己研究的對象也需要通心以及換位體驗。如果他研究的對象是物,他需要和物,包括原子、電子、細胞、病毒、星球等。
第三,「有效影響。即通過對方能夠接受,甚至樂意接受的態度、方式來影響對方。」在很多時候,自然科學的理論研究不需要去影響研究對象,認識研究對象即是達到目的。在研究時,不僅不去影響研究對象,而且要盡量避免對它的干擾。由於干擾是不可避免的,那就盡量去減少吧。在不能避免的情況下,至少可以把這種影響盡量精確地計算出來。也就是說,自然科學家在理論以及階段,「有效影響」所關注的是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影響。
(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