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大的保護組織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近日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包括哺乳動物、鳥類和魚類在內的大多數主要動物群體的數量平均下降了69%。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另一家非營利機構倫敦動物學會(ZSL)使用一種叫做「地球生命力指數」(LPI)的指標計算出了這些驚人的數字。該指數旨在衡量動物數量總體上是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首席科學家麗貝卡·肖(Rebecca Shaw)說,他們的想法是,這個數字可以提供生態系統處於危險中的早期預警。
▲地球生命力指數變化趨勢。
50年下降近七成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倫敦動物學會兩年一次的《地球生命力報告》,從公海到熱帶雨林,鳥類、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直線下降,在1970年至2018年期間平均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兩年前,這個數字是68%,四年前是60%。
對某些棲息地和地區的動物來說,情況更糟。淡水物種群落,如魚類和青蛙,在全球範圍內平均減少了83%,而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包括亞馬孫地區)的野生動物平均數量下降幅度最大,在48年里下降了94%。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分會的首席執行官塔尼婭·斯蒂爾(Tanya Steele)說:「這份報告告訴我們,拉丁美洲地區的森林退化最嚴重,那裡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雨林。那裡的森林砍伐速度正在加速,不僅剝奪了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的樹木(的生長權利),也剝奪了依賴樹木的野生動物(的生存權利),剝奪了亞馬孫作為我們對抗氣候變化最偉大盟友之一的能力。」
▲淡水生物變化指數。
非洲以66%的降幅位居第二,其次是亞太地區(55%)和北美(20%)。歐洲和中亞則下降了18%。報告稱,這一總量的損失相當於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國的人口消失。
斯蒂爾說:「儘管有科學研究、災難性的預測、慷慨激昂的演講和承諾、燃燒的森林、被淹沒的國家、創紀錄的氣溫和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但世界領導人繼續袖手旁觀,看著我們的世界在我們眼前燃燒。」
「地球生命力指數」結合了對3.2萬種群的5230種動物的全球分析,以衡量各大洲及分類單元的野生動物數量的變化,產生了一個類似於地球生命存量指數的圖表。根據這份報告,土地利用變化仍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重要驅動因素。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分會的科學與保護執行主任邁克·巴雷特(Mike Barrett)說:「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看到的主要下降是由全球農業系統導致的棲息地的喪失和碎片化。」
研究人員強調,由於基礎設施和農田的阻礙,動物在陸地上移動越來越困難。在長度超過1000公里的河流中,只有37%的河流保持全程自由流動,而世界上僅有10%的陸地保護區是連通的。研究人員說,未來的下降並非不可避免。他們將喜馬拉雅山脈、澳大利亞東海岸、艾伯丁裂谷和非洲東部的東弧山脈,以及亞馬孫盆地列為優先保護區域。
▲亞馬孫雨林。
世界自然基金會非洲地區主任愛麗絲(Alice Ruhweza)說,這項評估顯示,當自然消失時,「人類的代價是巨大的」。她說,年輕人尤其關心野生動物保護,並將推動政府實施更大的保護措施。她說:「我們擁有年輕的、有創業精神的、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的人口,他們對自然問題表現出了更多的意識。」「因此,變革的潛力非常巨大。但時間不多了,我們需要現在就行動起來。」
地球生命力指數是什麼?
生態學家的一天通常包括數動物。他們統計汽車擋風玻璃上的蟲子,用無人機飛越水鳥群,在樹上綁上偽裝相機,當動物走過時抓拍照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數字揭示了野生動物數量的變化。例如,如果佛羅里達州的一群海牛在某一年耗盡了食物,之後的調查可能會發現它們的數量減少,從而顯示出數量的下降,通常以負百分比表示。
▲工作人員在解救海洋生物。
「地球生命力指數」是建立在所有這些統計基礎上的。為了得出全球LPI,科學家們首先計算了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的個體種群在1970年至2018年之間的變化(數據總是滯後幾年)。例如,1000隻海牛的數量減少了500隻,減少了50%。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一個10人的國家,而這個國家的人口只減少了5人。然後他們把所有的變化,不管是增加還是減少,都取平均值,得出一個數字。這意味著該指數是種群規模變化的平均值,而不是失去的生物數量的平均值。
讓我們回到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的標題數字:69%。這個數字表明,如果你把1970年以來全球野生動物數量的變化平均起來,你會得到69%的減少。這個數字大體上是有幫助的。它幫助我們了解到許多動物的數量正在減少。但是,這個數字並不意味著今天的動物數量比50年前減少了三分之二。再次強調,它並沒有計算每組中損失的動物數量,並將它們相加,它是測量每個種群的相對下降規模,並取其平均值。正是這種區分令人困惑,而且最常被誤解。麥吉爾大學生態學副教授布萊恩(Brian Leung)說:「(LPI)不斷被解釋為我們已經失去了全球69%的動物資源。」
「人們很容易認為,這些野生動物的數量平均下降了69%,但事實並非如此。」今年該報告的增編提供了一個例子說明這種誤會。研究寫道,想像一下,我們從三個種群開始:鳥類、熊和鯊魚。鳥類數量從25隻下降到5隻,下降了80%。熊的數量從50隻下降到45隻,下降了10%。鯊魚從20隻減少到8隻,也就是60%。這意味著平均下降了50%。但動物總數從150隻下降到92隻,只下降了約39%。世界自然基金會試圖避開誤導性的新聞標題,在報告中解釋說,69%的下降並不意味著69%的單個動物已經消失。報告中還顯示了大量其他信息,包括經常被忽略的其他指標。肖在談到LPI時表示:「但我們無法真正控制媒體的解讀。」
那麼,情況還很糟糕嗎?是的。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份報告實際上低估了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部分原因是兩棲動物數量的毀滅性下降可能在數據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趨勢並沒有改變。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保護生物學教授恩里克·M·佩雷拉(Henrique M. Pereira)沒有參與撰寫今年的報告,他說:「年復一年,儘管出台了重大政策,我們還是無法開始改善這種情況。」「我們最多能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下降。」
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大滅絕——自恐龍時代以來地球上最大的生命損失——它是由人類驅動的。這份報告的89位作者正在敦促世界各國領導人在今年12月於加拿大舉行的COP15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達成一項雄心勃勃的協議,並削減碳排放,在本十年中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下,以阻止對自然的肆意破壞。
沒有一個指標是完美的
近年來,科學家們指出了LPI的其他缺點,例如極端異常值——即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大幅下降——可能會拉低總體平均值。布萊恩的研究表明,如果去掉這些異常值,全球LPI的總體趨勢就沒有那麼戲劇化了。其他研究指出,一些用於計算LPI的統計方法似乎也傾向於一個負面的趨勢。
「考慮一下LPI試圖做什麼:用一個數字總結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我們的數據世界」(Our World In Data)的研究主管漢娜·里奇(Hannah Ritchie)說,這並不容易。正如她告訴Vox的那樣,任何衡量標準都有一些重要的警告。「這就是為什麼與我交談過的科學家傾向於將他們的批評指向概括生物多樣性損失的想法,而不是LPI本身。」
「沒有完美的指標。」生態學家、自由研究員法爾科·布施克(Falko Buschke)說。他去年領導了一項研究,研究動物種群的隨機波動如何影響LPI。他補充說,這些標題數據對宣傳很有用,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它們往往令人困惑,引發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更多。
「這是一項崇高的努力,但也是一項艱難的努力。」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魚類生態學家、教授安德魯·雷佩爾(Andrew Rypel)在談到大型概要統計數據時表示,「你想要準確的數字,但你也試圖提取出大量複雜的數據。」他說,另一個挑戰是,沒有大量物種的數據,包括那些生活在淡水中的物種。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矛盾。當任何衡量標準都是壞消息時,我們為什麼還要為如何衡量生物多樣性的損失而大驚小怪呢?Vox表示,在扭轉野生動物數量下降的競賽中,衡量標準很重要。它們幫助決定政府官員、科學家和環保倡導者如何分配有限的保護預算。它們還可以為公共政策提供信息。例如,研究人員使用LPI來衡量聯合國一項主要公約下的幾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進展。
與此同時,政策制定者還可以從這些數據中挖掘一些好消息。像全球LPI這樣的頭條數字往往掩蓋了一個事實,即植物和動物的數量正在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變化。總體來說,這些變化是負面的,代表著衰退——有證據表明讀者更關注壞消息。但許多野生動物的數量是穩定的,甚至在增加。事實上,報告中一半的脊椎動物種群顯示出增長的趨勢。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了這一點。該組織寫道,從1999年到2015年,在塞普勒斯的克里索丘灣,紅海龜巢穴的數量增加了500%。這要歸功於有意的保護活動,報告還顯示,中非維龍加山脈山地大猩猩的數量已經從2010年的480隻增長到今天的600多隻——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感謝保護。像這樣的例子有數百個,這些都是值得講述的重要故事。人們已經厭倦了看到過去十年沒有多大變化的負面數據。肖說:「我感覺人們在接受這樣的新信息時很沉默。」這些數據表明了什麼是有效的:野生動物的數量可以恢復,幾十年的保護工作並不是一事無成。
▲科學家觀測動物。
新聞來源:ABC、VOX、紐約時報、衛報,圖片來源於網路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