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第一位「兩次諾獎得主」誕生了:81歲「科學老頑童」喜歡中國文化,欣賞《道德經》

當地時間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卡羅琳·露絲·貝爾托西(Carolyn R. Bertozzi)、摩頓·梅爾達爾(Morten Meldal)和卡爾·巴里·夏普萊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們在發展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面作出的貢獻。

21世紀第一位「兩次諾獎得主」誕生了

諾貝爾獎歷史上,只有居里夫人約翰·巴丁萊納斯·卡爾·鮑林、弗雷德里克·桑格爾等曾經兩次獲得科學獎。其中只有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餘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化學獎「梅開二度」。而這一次,卡爾·巴里·夏普萊斯「突出重圍」,二度摘獎:早在21年前,由於其在不對稱催化氧化領域的開創性貢獻,他與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和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分享了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

夏普萊斯教授於1941年4月28日出生於美國費城,1959年進入達特茅斯學院修讀大學課程,1968年於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在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擔任教授,1990年開始轉到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TSRI)擔任W. M. Keck講座教授。

據中國科學院學部官網信息,點擊化學是由夏普萊斯在1998年初步提出並在其後逐步完善的一個合成概念。它的核心理念是:合成化學要以分子功能為導向,通過小單元的簡便拼接,快速可靠地完成各種各樣分子的化學合成。夏普萊斯在2001年、2002年發表了最早兩篇點擊化學的奠基性論文。這兩篇論文的被引數量已經突破2萬,這可能是別人一生也達不到的高度。

實驗中失去一隻眼睛,最喜歡釣魚差點當漁夫

1970年,夏普萊斯在麻省理工學院謀得一份助理教授的職位後不久,便在一次實驗中發生了不幸,弄瞎了一隻眼睛。不過,這場意外並沒有影響夏普萊斯的化學生涯,儘管一隻眼睛已經失明,但他很快就回到了自己鍾愛的實驗室。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不同於大多數從事基礎研究的學者,夏普萊斯一直對實用化學情有獨鍾。

在其科學貢獻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以夏普萊斯的名字命名的三個化學反應:即催化不對稱環氧化反應、二羥基化反應和氨羥化反應。

除了埋頭化學,夏普萊斯最喜歡做的事情非釣魚莫屬,這也許與他出生在海邊不無關係。

「海洋太奇妙了,什麼東西都有可能從海里冒出來,甚至有怪獸哥斯拉也說不定。」海洋引起了夏普萊斯最初的好奇心。小時候,他總是跑去海邊拿著小鏟子挖出各種生物。

這讓不少人以為夏普萊斯會走上生物學的研究道路。事實上,他高中畢業後成為了一名醫學預科生,在老師的建議下才改道走進化學世界。

在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後,夏普萊斯一直也沒有在物理和化學方面下太多功夫,甚至因為考試不及格,一度以為自己不會被允許進實驗室幹活,而是要回老家當漁夫了。

非常喜歡中國文化,欣賞《道德經》

夏普萊斯和中國很有緣分。資料顯示,2019年11月22日,夏普萊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近些年,他的身影也頻頻出現在中國,致力於推動化學研究的國際合作,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們得以近距離領略這位大師的幽默和睿智。他還非常喜歡中國文化,特別是可以團結很多人的家族觀念。他非常欣賞老子 《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認為這句話道出了「點擊化學」中的哲學真諦:平時不會反應的碳-雜原子的結合,看起來似乎沒什麼用處,可當帶上了特殊的官能團後,就會具有很高的選擇性。比如夏普萊斯教授正在研究的第二代「點擊化學」反應中,帶上硫氟基團的小分子,可以精準識別出能與之結合的蛋白質,並形成相當穩固的共價鍵

當聽聞巴利·夏普萊斯第二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非常興奮,他很多年前就預言夏普萊斯會第二次得諾獎。談到最新研究成果時,夏普萊斯會像個孩子一樣手舞足蹈;他的思維又跳躍了十萬八千里,帶領聽眾體驗一場又一場腦力「衝浪」。用丁奎嶺的話說,夏普萊斯就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家,一個「科學老頑童」。

來源:央視新聞、澎湃新聞、中國科學報、文匯報等

編輯: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