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海洋防污全球性難題?這個華工團隊提出「動態表面防污」策略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丁玲圖/受訪者提供

9月28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第二屆大會——從分子設計到材料運用分論壇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由華南理工大學前沿軟物質學院副院長王林格主持,國內外多位頂尖學者、業界領袖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方式,共同探討新時代下功能與智能新材料發展的新思路、新方向。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廣照教授圍繞新一代海洋防污材料進行了分享。他指出,海洋防污與海洋強國等國家戰略密切相關,同時海洋防污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其團隊提出了「動態表面防污」策略,其核心思想是「不斷發生物理或化學變化的表面可有效減少污損生物的著陸和粘附」。按照這一思路,成功研製生物降解高分子基動態表面防污材料,其降解產物為有機小分子,避免了微塑料污染問題,實現了靜態防污、長效防污和生態友好。相關技術獲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廣東省專利金獎。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文彬教授則圍繞拓撲蛋白質的設計、合成及應用進行了介紹。「我今天想傳遞的信息就是,雖然中心法則限制了天然新生蛋白鏈是線型結構,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編輯DNA的序列,使新生蛋白質自發發生組裝、剪切和反應等過程,生成具有特殊拓撲結構的蛋白質。這為蛋白質工程增添了新的維度,在藥物、工業酶、生物材料等方面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進行「仿病毒聚合物納米囊泡的規模化可控制備及抗癌藥物遞送」主題報告時,華南理工大學前沿軟物質學院教授王林格介紹到:納米材料為載體的納米藥物正在成為製藥領域的新寵,影響著原有的藥物研發模式。聚合物囊泡是一類新穎的納米藥物遞送系統,其與脂質體或病毒的結構相類似,並具有更優異的膜結構特性,可實現各類功能化、智能化的靈活修飾。隨著仿病毒聚合物納米囊泡載體的規模化可控制備、藥物可控負載和精確調控釋放等關鍵技術的解決,將為相關葯企及生物醫療製品企業開發研製新產品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和產業鏈延伸,成為未來製藥領域的關鍵熱點。(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胡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