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中尺寸小於五毫米的塑料被定義為微塑料,它們可能是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不同塑料類型的微塑料平均能含有4%的塑料添加劑,其中鄰苯二甲酸酯、雙酚A和一些阻燃劑等塑料添加劑是內分泌干擾物和致癌物質。微塑料可以通過兩種主要途徑進入人體——通過鼻腔進入呼吸系統、通過口腔進入消化系統。跟隨食物進入消化道的微塑料可能會轉移到其它組織和器官,並成為有毒化學物質傳遞的途徑。
國際學術期刊《先進研究雜誌》近日刊發的一篇論文中提到,南京醫科大學夏彥愷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駱永明教授團隊首次在人體血栓樣本中發現了一定數量和不同類型的微塑料和染料顆粒。
29日,論文通訊作者夏彥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認為,環境因子尤其是微塑料、染料顆粒,可能與血栓的形成存在潛在關聯。」
這幾年,不斷有研究發現人體中存在微塑料。2021年,南京大學研究團隊在《環境科學技術》發表相關研究,發現經常喝瓶裝水、吃外賣食品以及工作性質為粉塵暴露的參與者,其糞便中的微塑料更多,而體內微塑料含量的升高還可能會加劇腸道炎症。2022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論文,證實首次在人類血液中發現了微塑料。微塑料在人體內已經不是「吃下去、拉出來」那麼簡單了,它可能隨著血液流經全身,對各器官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