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做科普是「不務正業」?


高小山

2002年6月29日,我國第一部關於科普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布實施。20年後的今天,在「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來」的全國科普日主題下,各類科普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管是政府、機構還是個人,都在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而努力。

從2016年成立至今,高山在科學探索和科學普及的道路上已經堅定地走了6年。走遍全球科學重鎮,遍訪科學大家,學習和傳播最新科學知識。

這6年來,幾百位熱情的科學家和優秀的同學們與我們站在了一起。

2019年底疫情突發,高山在全網發起科普公益直播,用49場公益直播,為疫情中的大眾科普病毒相關科學知識,在線學習量達2304萬人次。

2020年底,高山科普節目「科學相對論」在荔枝播客上線,最具人間煙火氣的16位科學大咖,每周都來跟大家閑聊趣談,話題從「科學家為愛瘋狂」到「太空旅行」、「AI永生」......無所不包。

2021年,科普新知識欄目「25℃科學」啟動,邀請了21位頂級科學家,就當下的熱點問題為公眾進行科學解讀,讓「高冷」與「硬核」的科學知識「走下神壇」,深入人心。

2022年世界讀書日,「高山科學經典公益科普讀書項目正式對外推出,計劃邀請百餘位科學家和社會賢達每周為公眾導讀一本經典科學書籍。截至目前,已經有60餘位老師帶領著讀完了23本經典書籍。

學科學,做科普,我們一直在行動。

高山的目標是「讓影響影響影響」,我們熱切盼望更多人來到人生的第二座山,一起為科學傳播、為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而努力。


以下內容選錄自高山科學經典第11期吳季教授、吳國盛教授、蘇萌的分享,關於科普,老師們有話要說~


科學家做科普是不務正業?


吳國盛(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系主任、高山書院校董)卡爾薩根生前有幾個爭議,第一個就是人家認為他搞科普是不務正業,您受到過這樣的譴責嗎?

吳季(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哈哈哈,那倒沒有,不過這兩年我確確實實搞了一點科普,包括寫科幻小說。但主題仍然是沒有離開(宇宙太空)這個主題啊。(比如我的一本小說里寫到)我們離開了地球以後,再回過頭來觀察地球,會有哪些改變啊之類的,就有點像科幻。

我在工作非常忙或者任務非常緊的時候,去做這件事確實會帶來問題。現在之所以有時間做,是因為我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了,也沒有直接承擔特別重要的任務,所以我覺得我還是要把我的經歷、我的經驗、我的想法讓更多人,特別讓青少年知道,這也是一種義務吧。

吳國盛:你這個是比較正能量的想法。卡爾·薩根當年評美國科學院院士沒評上,後來人說,以他的學術水平還是能評得上的,應該是他天天做科普,做得多了別人就認為他肯定不務正業。我是側面聽到這個說法的,有點八卦的意思在裡面。

但是科學家的職責並不僅僅局限於做科研。科研過程中如果還有精力,去做做科普教育公眾,讓更多人理解科學,本身也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沒有評上院士並不代表薩根這個人不行。但是當然啦,在那個時候,很多人對科學家還是有明顯的偏見的。比如他的前妻(也是個院士),一個很有名的生物學家。有一次別人問她說,你提出來的這個新理論很不錯,能不能給我們寫點東西來科普一下?結果她很不屑地說,你找我前夫吧。

所以不僅僅在中國,在美國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就是科學家做科普就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什麼樣的科普是好的科普?


吳國盛:蘇萌,你是做航天投資的,你不做科普肯定是不行的對吧,不然怎麼「忽悠」人出錢干這個事呢?

蘇萌(起源太空創始人兼CEO)我覺得這兩個倒不是矛盾的。首先我覺得科普是「正業」的一部分,而且甚至是科學家的責任,或者說是科學家社會屬性的一部分。

我之前也做科研。做研究,然後寫論文,發現還挺有意思的,我自己很享受這個科研過程,但久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會開始希望讓更多的人有科學的精神、科學的認知。

科學探索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快感,我就希望讓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

在認知自然的過程中,不管是從個體而言還是從整個文明角度來講,人類拓展認知邊界時候,會有一些很複雜的情感在裡面,我特別希望把這樣的一些情感,這種知識以外的、看不到的珍貴的東西分享出來,保留下來,讓更多的人體會到。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在短暫的一生當中,沒有對這個世界有一些認知,沒有感受到常識和想像之外的、由科學帶來的一些東西,我就會覺得非常可惜。

而我想要傳播的,不是說太陽有多大,地球有多遠,或者是什麼概念類的東西,這些很重要的,但其實我們真正探索的,是我們作為一個人在觀察世界這個事情,這個世界其實比你想要大很多很多。

吳季:有些人覺得科普不是很高級,是因為確確實實科普也分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卡爾薩根是做得最好的,我覺得就沒有看到比他做得更好的。

如果只做名詞解釋,也算科普,但這是很枯燥的一件事,同時也很簡單,就是你照著念稿就可以了。

但假如除了做名詞解釋,還把你自己對科學家、對人生、對世界的理解都帶進去的話,那可能就是更好的科普。如果做能做到這種程度話,那你一定要去做,不要放過機會。


為什麼做科普很重要?


吳季:可能我的理解也不那麼深。對於中國來講,(公民的)科學素質、科學素養還是很低的。

關於公民科學素養,之前有做過一個調研,就是給你一個表讓你回答一些問題,比如「太陽為什麼從東邊升起?」「天為什麼會下雨?」之類的,根據回答的正確率來評判一個人的科學素養。我印象中這個數值應該是10%的,而美國的結果是20%。所以相對來說,我國的公民科學素養還是比較低的。

因為發射場一般都在一些偏遠的地方,所以我因此去過一些偏遠的山村。有一次在西昌發射場附近一個彝族山村裡,我遇到了一個老婆婆,帶著小孩,小孩抱著一隻大公雞。我問她是去幹啥,她說是去做法事,因為家裡有人生病了。

他拿著一個大公雞,肯定要把大公雞殺了啊,所以你可以想像,在偏遠山村迷信的色彩有多重。雖然他們天天看火箭發射,但科學並沒有深入他們心中,他們還是相信那些傳統的、迷信的東西。

所以,要想使民眾的科學素質量提高,能夠認識世界,能夠在未來把中國建設得更好,或者咱們說得俗一點,把自己家鄉建設得更好,都需要科學知識。靠殺一隻雞什麼的,是建設不好的,永遠也建設不好。

如果你給他做名詞解釋,告訴他一個公式,那肯定是沒用的,也教育不了他。所以要給他們講故事,要給他們傳達科學背後的這些這些理論,這些人文的東西。你摻雜的東西越多,越可能把他帶到新的境界。

要做好科普,那是太好了,太重要了。


關於「高山書院」


高山書院(GASA)是一個以「科學復興」為願景,「讓科學精神惠及民族」為使命,以「沒有受教,求知探索」為理念,以「公心大用,智識生活」為共識,引導企業家、創業者及各界知名人士學習科學,同時向社會傳播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的學習型組織。(高山書院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高山書院2023級招生報名中


熱愛科學的人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