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7月7日,迎來小暑節氣。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5個節氣。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這時候還不是十分的熱,但是緊接著在它後面所出現的大暑,就代表大熱了,即熱已經達到了極致。小暑,之所以被稱為小暑,是因為古人認為「暑氣至此尚未極也」,暑熱尚未達到巔峰期。
但事實上,小暑和大暑一樣,都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民間常常「二暑」並重,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節氣之後不久,就要開始進入三伏天了。這個期間的溫度是一年中最高的,也因為雨水多,空氣潮濕又悶熱。
就氣候平均而言,7月是全國大多數地區氣溫最高的一個月,小暑、三伏、大暑這些「熱」詞在7月紛紛撲面而來。小暑時節,往往熱浪縱橫,難得有一絲清爽之風。小暑這個時節雖然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但對於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有利於成長。
「小暑、大暑究竟哪個更熱?」其實大暑和小暑,它們之間經常「沒大沒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悠悠」,還有些年份是「小暑連大暑,有米懶得煮」。全國29%的地區極端最高氣溫紀錄誕生於小暑期間,大暑期間這一數字為26%,可以說,大暑小暑各有千秋,大暑期間更容易上演高溫「連續劇」,勝在持久戰,而小暑則在爆發力方面取勝。
在1981年至2010年期間,小暑時期全國平均氣溫為24.9℃,大暑為25.1℃,從氣溫來看,大暑略勝一籌,但各地的情況又不盡相同。比如小暑期間的北京(7月7日至21日),平均最高氣溫31.4℃,大暑期間(7月22日至8月6日)平均最高氣溫31.2℃。可見,北京是小暑險勝大暑,若以高溫日數來對比,也是在小暑期間稍多。總體而言,小暑和大暑熱度的強弱,只在毫釐之間。所謂大暑很大,小暑不小。
小暑時節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步縮短,但為何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仍然節節攀升呢?這是因為太陽直射點雖然在南移,但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是收大於支,所以這一段時間內氣溫還會繼續上升。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
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入伏」後空氣濕度增大,而造成三伏天濕度高的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三伏天「高溫、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北方地區「高溫、乾燥」。總之,小暑節氣的氣候特點是天氣炎熱,雷暴增多。
小暑有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民間小暑有「食新」、「吃餃子」、「吃炒麵」等習俗。
「食新」:過去,我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就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麵餅、麵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願,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地區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餃子長期以來都是北方廣大地區老百姓最愛的吃食。俗語:「好吃不過餃子」。
(原標題:今日小暑!溫風至,小暑來,長夏至此盛)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駱倩雯 美編 關印
流程編輯:u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