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再次出現大量野生魚群!
近日,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魚峽口鎮清江水域出現了成群的野生魚,清江水體清澈,透明度較高,魚群則靠近水面自由遊動,不時甩起水花,場面引人振奮。
這批魚群規模巨大,水面形成了「黑色魚團」。據當地漁業部門估計,魚群的總重量約有150噸,按照每條魚均重5公斤反推,江魚的數量約在3萬條左右,資源密度相當可觀。
從視頻中可以清晰看到,魚群大多是由鰱鱅組成,魚體背部顏色暗淡,呈灰黑色,吻部口裂大,場面頗為壯觀。如此大規模的魚群非常罕見,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是因為長江魚類正處於十年禁漁的保護期內,「一江七河」的過度捕撈不復存在,長江支流也受到了力度空前的保護,否則繁榮的魚群或已成為漁民的囊中之物。
其次,各地的增殖放流開始見效,鰱鱅正是常規且主要的放流魚種。作為公認的「凈水魚」,鰱鱅還具備「魚群爆發」的潛質:繁殖周期較短,產卵量可達100萬粒的級別,同時還有聚群遊動的生活習性。因此在很多魚群湧現的事件中,主角往往「非鰱即鱅」,本次的清江魚群就是如此。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和繁殖、覓食有關。鰱魚和鱅魚都是半洄遊性魚類,在江河的幹流繁殖後代,當水溫達到18~25℃時就能產卵甩籽。每年的5~7月份,長江河湖普遍上升到這一溫度區間,繁殖的高峰期隨之到來。而伴隨著藻類的大量繁殖,初級生產力增加,長江各地的野生魚也進入了覓食的活躍期。
有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近期長江流域的魚群時常「扎堆」出現,從上游的三峽到下游的長江口,1700多公里的河段上頻繁傳來喜訊,例如:
安徽黃盆閘閘口水域出現大量躁動的魚群,數百米長的河段上滿滿都是發育成熟的大魚;安徽蕪湖十里江灣也迎來大面積魚群,草、鯉、鯽、鯿居多,當地管理人員表示50年難得一見;長江鎮江段上百條鰱魚跳出水面,這一幕恰好被巡視的漁政人員拍到,在場人員難掩激動的情緒。
多數網友對此表示怒贊,但也有網友表示擔憂:長江的魚已經呈現出「爆發」態勢!禁漁才一年多就出現這麼多魚,要是十年禁漁結束後,江中的魚豈不是會泛濫成災,釀成一場生態悲劇?
其實,這種擔憂完全是多慮了。現階段的長江生態還在恢復階段,魚類完整性指數不及上世紀90年代,談「泛濫」不僅為時過早,而且沒有必要。
因為長江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水生生物多達4300多種,魚類有400多種,草食性、肉食性、濾食性魚類應有盡有,生態鏈一環扣著一環,各個魚種相互制約、競爭,不存在泛濫的風險。
即便是跳出了本土生態圈的外來物種,也很難在「高手如雲」的長江中稱霸一方。以羅非魚、食蚊魚等魚種為例:首先要克服長江低溫的水文條件,其次還要完成引種、建群、擴散和入侵四個階段,成功率很低。根據生態學家Williamson的「十分之一法則」,外來物種形成危害性入侵種的概率約是1/1000,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禁漁以來,長江的生物多樣性正在增強,本土魚和外來魚均不存在高風險的泛濫問題。恰恰相反,值得擔憂的應該是長江瀕危物種的生存問題,因為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目前的長江還沒有擺脫「魚類之困」。
何為「魚類之困」?從長江魚類資源的監測就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2021年,危起偉教授曾和老漁民鄭師傅一同在長江進行漁業監測,捕撈作業持續了一上午,最終上百米的長網只收穫了5~6斤魚,規格普遍偏小。所捕魚類均是長江中的土著魚,包括鱖魚、銅魚、吻鮈、長吻鮠等等,最長的也只有20~30cm。
按照十元一斤的價格計算,這批魚也只能賣到五六十元,傳統漁民無法靠此生存。如果再不禁捕,長江的魚只會越來越少,禁漁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開篇說長江魚群增多,這裡又說漁獲減少,前後是否自相矛盾?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長江禁漁的效果,在不同魚種身上有不同的體現。最先見到效果的就是生命周期短的魚類,比如:長江刀魚。
刀魚是「長江三鮮」之一,在90年代時,種群開始出現性成熟年齡提前的現象,1~2齡就具備了繁殖能力,產卵量可觀,加之幹流產卵場數量眾多,因此恢復速度很快。江蘇段的調查也顯示:洄遊性刀魚的數量在同江段比往年增多了2.5倍,資源密度明顯增多。
而對於生命周期長的生物,恢復效果卻十分有限。比如被譽為「長江魚王」的中華鱘,雄魚最早需要9年時間才能成熟,雌魚至少需要14~16年的時間,禁漁期間甚至不足以繁殖一次。「長江女神」白鱀豚同樣「性晚熟」,6~8齡以後才能繁殖後代,每兩年繁殖一次,每次只產一仔。
所以,長江禁漁的效果「因物種而異」,越是營養級別高、繁殖周期長的生物,理論上就越難以恢復,相應的群體就越難見到。
事實上,要得出長江禁漁的整體效果,就需要在全流域內展開資源調查,對比歷史和現在魚類的種類、數量,勾勒出不同時期的生態輪廓,全面評估長江生態的健康度,由此產生的數據、結論才具有代表性。
長江魚類資源變化大,魚群還能普遍出現嗎?
很多朋友對長江漁業沒有直觀的印象,巔峰時期的長江堪稱是野生魚的天堂,資源的豐富度絲毫不輸「棒打狍子瓢舀魚」的北大荒。
上世紀50年代,長江幹流一年最高可捕43萬噸魚,江里的魚群尋常可見,長江鰣魚、長江刀魚魚汛浩浩蕩蕩,規模龐大,成千上萬艘漁船遍布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江段。用老漁民的話來說就是:「一網下去,漁獲物的重量連船隻都承受不起」,但這種場景目前也只能意會。
繁榮的魚群還能普遍出現在長江幹流嗎?類似的場景可能再次出現,但特定的魚群卻「有去無回」了,典型案例莫過於:長江鰣魚。
鰣魚在長江的捕撈產量曾達到1575噸,單條可超4公斤,最後一條鰣魚發現於1994年的長江安徽段,如今已絕跡將近20年,再次恢復魚群(魚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長江的「魚類之困」重在瀕臨物種的拯救,一旦失去種質資源,往後再無恢復的可能。在當下的禁漁期間,瀕危魚種的保護應受到充分重視。
在2017~2020年,我國科研機構在長江幹流展開了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在長江400多種魚類中,有30%以上都面臨著生存危機,近三分之一的魚種連續四年都未在調查中被發現,這表明其種群數量已經嚴重減少。
對於絕跡多年的物種,我們也不必過於悲觀。長江禁漁改善了水環境,提高了瀕危物種再現的可能性,「神秘物種」鳤魚現身長江中游就是有力的證明。
最後借用專家教授的觀點:現在的技術已經成熟了,只要再發現一條白鱘,我們就能恢復其種群數量,白鱀豚或也如此。對於長江中的瀕危精靈,我們不妨保留一份期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仍有機會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