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火化太浪費?所有生物死後會生態循環,火化打破了自然規律?

關於人類死亡以後的各種葬法,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

事實上,隨著墓葬風水因各種各樣的網路小說出名以後,天葬、水葬、塔葬以及木葬等各種埋葬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但其實相比之下,人們更熟悉的還是土葬以及火化這兩種方式。

畢竟這兩種方式不僅歷史久遠,影響的地域也十分遼闊。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現代社會之中,竟然出現了一種質疑的聲音,認為人類火化太過浪費。

所有生物死後都會生態循環,人類如果選擇火化,那就是在打破自然規律

那麼人類火化的浪費依據是什麼呢?接下來不妨讓我們一同來思考這個問題,看一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神秘的天葬

生態循環

生態循環,其實就是指無機化合物和單質在生態系統之中循環運用。

一般情況下,這種物質循環都可以用「庫」和「流通」兩個概念來加以概括。

其中庫是由存在於生態系統某些生物或者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數量的某種化合物構成。

對於某一種元素而言,存在一個或者多個主要的蓄庫。

如果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所有的物質都會化為「虛無」,然後從虛無中煥發新生。

換髮新生的小草

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當微生物被科學家們發掘以後,腐爛這件事情,也變得不再那麼什麼。

科學家們知道,這並非是什麼奇特現象,而是生物循環中最重要的一環。

像我國古代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其實也表達了這種思想觀念。

只是相較於現實的科學道理,文人墨客們更加喜歡高雅的意境與氣象萬千的願景。

雨後的紫荊樹

事實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在經過某一階段的消亡以後,最終都會通過腐爛並一一分解的方式,進入下一輪,我們人類也並不例外。

只不過因為文明的誕生與成長,在選擇各種葬法以後,人類主動改變了循環的進程,跳脫了最關鍵的一環。

當然,這裡的跳脫,並不是真的跳過了腐爛並轉化為能量這件事情。

而是一些科學家們認為在經歷過各種葬法以後(天葬除外),人類本應該被自然界重新吸收的能量,並沒有完全被自然吸收。

分解轉化的土壤

尤其是到了現代社會之中,為了節約更多的土地資源以及倡導綠色環保的目的,現如今普遍提倡在人們去世以後選擇火化的方式。

更是被這部分科學家們看做是浪費資源、打破生物循環,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依據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從人體的各種組成部分開始說起。

就一個正常成年人的體質來說,水佔比70%,有機物佔比25%,剩下的5%則是蛋白質、鈣以及其他微量元素

小的時候,我們大都難以想像水在人體之中的比例,但了解了水「無處不在」的特性以後,也漸漸理解了這一點。

人類各個年齡段的人體水分佔比

而在人類成長的過程之中,我們應該遵循的轉化率與我們實際利用的轉化率,其實完全不對等。

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我們從自然之中吸收了能量,可最終卻沒有完全轉化為能夠反饋給自然界的能量。

大量的能量被消耗在了人類生長以及日常的消耗之中,因此,我們利用了能源,卻從某種程度上減少了自然能源的總量。

等到人體死亡,選擇火化以後,水分蒸發為水蒸氣,不會有太大的損耗,可人體的有機物卻會被大量浪費。

正在工作的火化場

此外,科學家們還特意給出數據予以證明。

就正常男性和女性的身體有機物佔比來看,男性脂肪佔比25%,女性脂肪佔比35%,而蛋白質佔比則為16.7%。

如果將這些有機物全部燃燒以後,那麼一名體重60kg的成年人,最終含有的總能量高達628008000J,差不多相當於11千克的汽油或者將近150kg的TNT。

試想一下,大街上行走的每一個人,其能量都想到與如此數量的移動TNT,這未免也太過驚人。

TNT爆炸效果

不過這個重量的TNT看起來十分驚人,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TNT之所以能夠產生巨大的爆炸威力,原因主要在於爆速極高,和他自身的質量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相比之下,同質量的TNT,可利用的能量,其實遠遠比不上同質量的石油或者天然氣

不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如果選擇直接將人體火化的話,那就相當於自己將如此能量的TNT能量直接耗散,這完全是對自然能源的再一次浪費。

也正因如此,一些科學家們才會思考,除去火化之外,人體是否有更好的能量利用方式。

正在進行實驗的科學家

改變

事實上,有關於能量的進一步利用,世界各國都想到了各種各樣的辦法。

首先是早在2004年的時候,瑞典一家殯儀公司就提出了冰藏的服務項目。

冰藏的動態示意圖

其具體內容是將人體在零下18℃急速冷凍以後,浸泡在零下196℃的液氮下、這樣一來,只需要超聲波便可以將遺體擊碎。

最終除去水分因真空抽干之外,剩下的物質就只有有機物以及部分無機物。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和火化的處理方式一樣,只不過在火化的過程裡面,會出現大量的能量消耗,而冰葬卻不會讓人體本就為數不多的能量受到任何影響。

浸泡在液氮下的人體

其次,美國華盛頓州也曾經提出一項名為「堆肥葬」的法律,其具體技術指的就是讓人體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面,轉化為草木可以利用的肥料。

可事實上,與自然狀態相比,這種技術只不過是加快了整個變化的進程以及利用的效率而已。

因此,能夠接受的人群,其實也並不算多。

堆肥葬的實驗模板

當然,就現代社會來說,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是人們應有的自由選擇。

而之所以曾將提倡火葬,也只是提倡節約土地,盡量不要浪費大面積的土地資源在墓地建設上面。

那麼,就現如今各種各樣的葬法來說,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選擇

事實上,「入土為安」一直都是很多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而土葬也一直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主流形式。

尤其是早在戰國時代,《周禮》之中就曾提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孔子問禮圖

從那個時候開始,後世的喪葬文化就受到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雖然在局部地區中出現特殊的變化,但核心的「逝者安息」,本質上並沒有發生改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近現代社會以後,火葬開始逐漸被提倡。

可真正實行以後才發現,其實在我國農村之中,火葬也並沒有真的節約了耕地,而科學的土葬也並不是完全就浪費了耕地。

農民伯伯正在耕地

人們還沒有了解事情的真實發展過程,以及事情推行以後所取得的實際成效做出決定的話,這完全是錯誤的。

就像在處理任何問題的時候,相比於尋找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來說,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其實更容易被找到。

因此,不同的葬法可以被提倡,但絕對不能被強制。

而無論是曾經被看做會佔用更多耕地的土葬、還是現如今逐漸被認為是浪費能量的火葬,也都可以選擇改進、但不必完全捨棄。

合理規劃設計的墓地

對於世界各國來說,最好的處理方式,依舊是根據本國的實際國情、風俗文化、地理環境以及國內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實際的喪葬方案。

也唯有如此,才能讓逝者真正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