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大水後,許多地方的鄉下,發現罕見的「史前生物」


國內外,尤其是發生過地震的地區,在夏季傾盆大雨之後,形成的水塘、水窪、臨時湖泊里,會有奇怪的「史前生物」從微小的卵中出現,在水裡游來游去。


臨時的水塘乾涸後,它們死相慘烈。

這些蝌蚪大小的生物學名叫「佳朋鱟(hòu)蟲」,它們的外國名字Triops是希臘語中「三隻眼睛」的意思。由於其漫長的進化歷史,有時被稱為「恐龍蝦」、「三眼恐龍蝦」。國內各個地方,對其有著不同的土叫法。

這些甲殼類動物是其泥盆紀時期(4.19億到3.59億年前)的祖先進化而來的,從那時起,它們的外貌變化很小。(值得注意的是,恐龍是在大約2.5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才出現的。)


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大多數的資料和科普內容會告訴你,三眼恐龍蝦是「活化石」,或者「史前生物」。但實際上,三眼恐龍蝦與它們的祖先並不完全相同,它們不應當被視為「活化石」,這麼說會讓公眾產生誤解,認為他們根本沒有改變。但它們已經改變,它們已經進化。只是外觀與千百萬年前非常相似。

三眼恐龍蝦雄性和雌性通常通過有性繁殖配對,但如果在稀缺對象的時期,它們有其他方式:這些甲殼動物是雌雄同體,這意味著它們既有雄性也有雌性的性器官,也能孤雌生殖,這意味著可以從未受精的卵中直接繁殖後代。

它們的卵可以在沙漠中休眠數十年,直到有足夠的降雨量形成湖泊,為孵化的幼體成熟和下一代產卵提供「房地產」和時間。


孵化後的,三眼恐龍蝦可以長到4厘米長,有一個盾狀外殼,看起來像一個微型頭盔。它們的眼睛讓它們看起來既憤怒又聰明——他們有兩隻大的黑框複眼(像蜻蜓或蜜蜂的複眼)和一隻「第三隻眼」,顱頂感光眼。說起來,「第三隻眼」其實在動物世界中並不罕見,大部分的蜥、牛蛙、變色龍、鯊魚都有第三隻眼,通常是用來感光的。

這些怪模怪樣的三眼恐龍蝦能吃么?理論上應該沒啥問題,當三眼恐龍蝦出現的時候,鳥類總是幾乎立刻就能注意到,烏鴉等鳥類會猛撲入水中,吞食這些生物。

在這個網路時代里,三眼恐龍蝦已經在中國、日本、美國等地已經被當作寵物飼養,商家出售的是三眼恐龍蝦的長期休眠卵,接觸淡水後就會孵化,預期壽命可達90天。


物種日更:每天寫點毛茸茸的(或者不是那麼毛茸茸的)動物,或是奇奇怪怪的植物。內容或許有些偏科普,但相對嚴謹,我們相信,事實通常比貧瘠的想像更出人意料,妙趣橫生。希望愛動物、愛生活的您,關注我們互相分享動物世界的歡樂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