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獨佔了萬有引力的成果,還不足以解除對胡克的恨,當他於170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主席,就下令在皇家學會除去所有的胡克的肖像。所以當時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中就是胡克的肖像沒有流傳下來。牛頓活了80歲,但他40年用於科學研究,另外40年他居然沉迷於神學。他用許多「科學現象」來證明上帝的存在,甚至在研究地球有多少歲時,他居然用《聖經》推算出6000年。這樣鮮明的對比,很難讓人們把這些事與這個科學巨人聯繫起來。
鑿壁偷光的匡衡,其並不聰明,科舉考試更是多次未中第。但其為人比較精明。中了最後一等後,靠著為人的精明勁,官至丞相。有人說匡衡官至在想後開始貪污受賄,與奸臣同流合污,新皇帝即位後就算計同為奸臣的石顯;有人說,他只是在避其鋒芒,待新皇帝即位後即成功彈劾奸臣石顯。但不可否認的是,匡衡確實是貪污了一些土地。至於匡衡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需要大家自己去探究了。
很多歷史人物的真實人生,其實我們都不甚了解。很多情況下,我們所了解的一個人,都是具有片面性的,不真實的。
當我們看到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時,他可能只是一個軼聞,不一定真實。就算是史書也有可能是假的,畢竟作者也是有立場的。
這就跟學習一樣,不要盲信、盲從。多方面了解,歸於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