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軼、裴偉士獲2021年度蓋爾德納全球衛生獎

2021年度蓋爾德納全球衛生獎獲得者:裴偉士(左)和管軼,圖源gairdner.org/


據加拿大蓋爾德納(Gairdner)獎官網在4月7日下午公布的消息,香港大學講座教授、汕頭大學·香港大學聯合病毒學研究所所長、醫學微生物學專家管軼和香港大學講座教授、臨床公衛病毒學家 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中譯名裴偉士)獲2021年度約翰·狄克斯加拿大蓋爾德納全球衛生獎,獲獎理由為他們 「深入了解亞洲各地新發傳染病,尤其是人畜共患流感及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的暴發源頭和疫情防控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


撰文|王雨丹

責編|陳曉雪


  


管軼。圖源:gairdner.org


管軼,1962年出生於江西寧都,本科和研究生均為臨床醫學背景,後從事流感及其他新發傳染病研究。現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新發病毒性疾病學講座教授及於崇光基金教授(病毒學)、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汕頭大學·香港大學聯合病毒學研究所所長、粵港新發傳染病聯合實驗室主任,以及世界衛生組織H5參比實驗室聯席主任。


他最早發現果子狸和其他市場上的野生動物是SARS冠狀病毒的主要載體和人類感染的直接源頭,並且在禽流感、豬流感、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征(MERS)的溯源、進化、疫情防控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

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 (裴偉士)。圖源:gairdner.org


裴偉士1949年出生在斯里蘭卡,主要研究動物與人之間的冠狀病毒等新出現病毒的防控和發病機制。現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及譚華正基金教授(醫療科學)、世界衛生組織H5參比實驗室聯席主任。


01 多年深耕傳染病研究和防控領域


管軼曾說過,「和病毒賽跑,贏了可以救回很多生命,輸了可能就是大流行、大暴發,上千萬的人可能會因此而死去。」


從1997年的香港禽流感、2002-2005年的東南亞H5N1、2005年青海湖候鳥禽流感、2003-2004年的SARS、2009年的豬流感,2012年以來的MERS,到2013年的H7N9和H10N8感染事件…… 與病毒和微生物打交道的二三十年里,管軼和裴偉士在流感和冠狀病毒領域深耕細作,貢獻巨大。


1997年,香港H5N1禽流感暴發,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因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疫情暴發後,遠在美國進行博士論文研究的管軼迅速回港,與裴偉士合作,開始在香港大學展開對H5N1禽流感病毒的研究。


為釐清H5N1病毒的出現、演化及致病性,他們到活禽市場實地調查,一星期後成功分離鑒定出了新型的H5N1禽流感病毒,又根據研究成果提出了定期關閉活家禽市場、當日清理和防止市場內活家禽過夜等防控策略。


蓋爾德納獎官網介紹稱,管軼和裴偉士對釐清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包括H5N1、H9N2、H6N1、H7N9、H5Nx等)的出現、傳播、流行病學和發病機製作出了重大貢獻,並為亞洲控制禽流感病毒工作上提供了循證方法。


2003年中國暴發SARS疫情(「非典」)。裴偉士團隊率先鑒定出導致SARS的冠狀病毒並闡明了其發病機制及傳播方式,及時研發診斷測試方法並與國際社會分享。同時,管軼團隊在廣東野生動物市場明確了人類感染SARS的源頭及人畜感染的交界面,這一發現加快了廣東政府關閉野生動物市場的步伐,避免了SARS於2004年度的再次暴發。


2015年,管軼團隊還率先明確了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征(MERS)在沙烏地阿拉伯的人類感染源頭為單峰駝,為疾病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據。


「管軼和裴偉士在病毒監測、人類感染溯源、新發傳染病的深入調查、診斷與控制方面建立了完整周全的方法和策略,這些方法和策略在2009年豬流感、MERS及2019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繼續為亞洲及世界各地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指導和幫助。」 對於管軼和裴偉士工作的影響,蓋爾德納獎官網如此介紹道。


02 獲此殊榮 「實至名歸」


多年來,管軼和裴偉士一直致力於新發傳染性疾病研究,在多種重大新發疾病上均取得重要突破,為控制疾病的全球性蔓延作出了傑出貢獻,此次獲獎可謂實至名歸,多位業內專家對二人的獲獎也表示了肯定。


國際疫苗學家、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教授盧山表示:‍‍他們永遠在準備著——管裴二人常年堅持不懈地做基礎病毒學研究,‍‍因此當有新發傳染病暴發時,他們能以紮實的‍‍科學基礎‍‍、優秀的實驗團隊‍‍和自身的知識敏感及時應對。


病毒學家、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告訴《知識分子》,2003年SARS肆虐期間,裴偉士教授與香港大學微生物系的袁國勇教授共同發現SARS病毒,並在第一時間立即與全世界分享,「這是當年控制疫情的關鍵」。


另外,金冬雁介紹,SARS疫情初期,管軼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的鄭伯健教授同赴廣州,與內地的鐘南山院士建立合作關係;管軼又與鄭伯健等展開動物溯源,最後確定果子狸等為病毒的中間宿主,對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貢獻。


「他們二人獲獎實至名歸,是對香港大學作為全球冠狀病毒研究重要中心的再次肯定。這是國家和香港特區的驕傲,值得我們珍而重之。」 金冬雁說。


得知二人獲獎,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表示為他們感到高興,也為香港大學長期以來在傳染疾病方面的研究和世界級水平的貢獻而自豪。張翔告訴《知識分子》,兩位科學家世界一流的研究為解決傳染疾病包括SARS 和新冠肺炎奠定了科學基礎和醫治方案,而香港大學長期以來鼓勵和發展基礎研究,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良好的學術環境能讓學者們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沉下心來專心做一些事情」。


03 蓋爾德納國際獎


加拿大蓋爾德納獎素有 「小諾貝爾獎」 之稱,授予全世界最出色的生物醫學研究者和全球健康研究者,包括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加拿大蓋爾德納懷特曼獎和約翰·狄克斯加拿大蓋爾德納全球衛生獎三個獎項。


據統計,自1959年頒發首屆蓋爾德納獎起,共有403名科學家獲得該獎項,其中 102位獲得者獲得了諾貝爾獎。


2021屆蓋爾德納獎共有7人獲獎,除管軼和裴偉士兩位科學家獲約翰·狄克斯加拿大蓋爾德全球衛生獎外,蓋爾德納國際獎頒給了瑪麗-克萊爾·金(Mary-Claire King)丹尼爾·德魯克(Daniel J. Drucker)、喬·哈本納(Joel Francis Hagener)和延斯·霍爾斯特(Jens Juul Holst),而蓋爾德納懷特曼獎頒給了伊麗莎白·艾森豪爾( Elizabeth Eisenhauer)


蓋爾德納國際獎獲獎人


瑪麗-克萊爾·金(Mary-Claire King)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系和基因組學系教授。

獲獎理由:發現BRCA1基因突變的遺傳帶來的乳腺癌易感性機制,從而改變了癌症遺傳學和腫瘤學(瑪麗-克萊爾·金的故事,詳見《知識分子》歷史文章:乳腺癌基因發現者:我被丈夫拋棄的時候,他送了我一台吸塵器)


丹尼爾·德魯克(Daniel J. Drucker),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教授;喬·哈本納(Joel Francis Hagener),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延斯·霍爾斯特(Jens Juul Holst),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

獲獎理由:表彰他們關於胰高血糖素樣肽的研究,這些研究導致了2型糖尿病、肥胖症和腸道疾病的治療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蓋爾德納懷特曼獎


伊麗莎白·艾森豪爾( Elizabeth Eisenhauer),加拿大女王大學腫瘤與醫學系榮休教授。

獲獎理由:表彰她研究新的癌症藥物和給藥方法,引領癌症臨床試驗的變化並建立影響世界各地患者的新的癌症治療標準。


參考資料:

https://gairdner.org/2021-canada-gairdner-awards-recognize-world-renowned-scientists-for-transformative-contributions-to-research-impacting-human-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