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至
中國硬核創奇蹟
作者 李 庚
當人形機器人與馬拉松運動員並肩奔跑在北京亦庄的賽道上,當2025年央視春晚舞台上機器人整齊劃一地扭起大秧歌,這些曾經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正以令人驚嘆的速度走進現實。這一幕幕震撼的畫面,不僅是科技發展的生動寫照,更標誌著中國智造正以硬核實力,大步邁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我國目前的機器人種類豐富多樣,涵蓋了工業、服務、特種等多個領域。在工業領域,焊接機器人、裝配機器人、噴塗機器人等廣泛應用於汽車製造、電子電器等行業,它們以極高的精度和穩定性,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服務機器人同樣成績斐然,從餐廳里的送餐機器人、酒店的迎賓機器人,到家庭中的掃地機器人、陪伴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正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人們提供便利。特種機器人則在危險、惡劣環境下大顯身手,如消防機器人、排爆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等,它們能夠代替人類完成高風險任務,保障生命安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的機器人種類已超過數百種,並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的機器人類型還在持續湧現。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機器人的功能也日益強大。如今的機器人不再是簡單重複單一動作的機械裝置,它們具備了更強大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在感知方面,機器人通過各種感測器,如視覺感測器、聽覺感測器、觸覺感測器等,能夠感知周圍環境的信息,識別物體、聲音和人類的動作。在決策方面,藉助人工智慧技術,機器人可以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做出合理的決策。例如,服務機器人能夠根據用戶的語音指令,規划行動路徑,完成任務;工業機器人可以根據生產要求,自動調整工作參數,保證產品質量。在執行方面,機器人的動作更加靈活、精準,能夠完成複雜的操作。一些先進的人形機器人甚至可以模仿人類的表情和動作,與人類進行自然流暢的互動。
我國機器人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已經深入到眾多行業。在製造業,機器人是生產線上的主力軍,推動著「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在醫療領域,手術機器人能夠輔助醫生進行精準手術,減少手術創傷和風險;康復機器人可以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提高康復效果。在農業方面,播種機器人、採摘機器人等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在物流行業,倉儲機器人和配送機器人實現了貨物的智能存儲和高效配送。此外,機器人在教育、娛樂、安防等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機器人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在經濟層面,機器人的廣泛應用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在社會層面,機器人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改善生活質量;在一些危險、艱苦的工作環境中,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保障了人們的生命安全。然而,機器人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一方面,機器人的大量應用可能導致部分崗位的就業人數減少,引發就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機器人倫理、隱私保護、網路安全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平衡機器人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面對機器人時代的到來,現代人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和適應。首先,我們要加強對機器人知識的學習和了解,提高自身的科技素養,以便更好地與機器人協作和互動。其次,要積極適應就業結構的變化,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向與機器人相關的新興領域轉型。在理性看待機器人應用方面,我們既不能盲目排斥,忽視機器人帶來的巨大價值;也不能過度依賴,要充分認識到機器人在情感、創造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同時,政府和企業應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的制定,規範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應用,確保機器人技術朝著有利於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
「忽如一夜春風至」,中國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如同一股強勁的春風,吹遍了各個領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在未來的日子裡,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突破,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智造將在機器人領域繼續書寫輝煌篇章,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025年5月4日雜談)
作者簡介:李庚,男,瀋陽人,1960年6月出生,1981年參加工作,從區委辦公室工作人員做起,先後經歷多個部門,曾經為基層或部門主要負責人,現已退休。在區委工作期間,作為省市六家新聞單位的通訊員和特約記者,先後發表通訊、消息等稿件多篇,現為瀋陽市于洪區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