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目前並沒有能力建造5000噸級的護衛艦,但是同噸位巡邏艦的進度卻搶先一步開工,而且這艘船的外觀還不乏新穎的設計,竟然用上了垂直艏,島內對此型的稱呼也很是「高端」,稱之為高緯度遠洋巡邏艦。
3月28日,在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廠區,首艘高緯度巡邏艦「巡護十號」舉行龍骨鋪設儀式,賴清德等到場,足見重視程度。該艦是島內海巡署艦隊分署建造的大型遠洋巡邏艦,滿載排水量超過5000噸,呈現出巡邏艦隊大型化的趨勢。
島內於2008年提出了強化海巡裝備的發展計劃,在近海巡防艦隊的基礎上打造一支巡護艦隊,試圖將海上執法力量從近海擴展到南海諸島甚至是更遠的國際海域。在此後的十幾年時間裡,陸續建造了六艘新型的大型巡邏艦,即3000噸的宜蘭級和4000噸的嘉義級,其中嘉義級還是引進了義大利芬坎提尼集團的技術方案,具備較強的自動化、多用途、損管防護和平戰結合性能。
從現場的效果圖來看,最新開工的5000噸級巡邏艦外形更像是嘉義級的放大版,兩者上層建築、煙囪、桅杆、布局等都如出一轍,但還是有三處明顯改變,首先是採用了柴電推進技術,自持力更強,最大續航力達到1.5萬海里,符合遠洋任務需求;第二是將艦首設計改為垂直艏,在船的長度一定的情況下,垂直艏允許更大的水線長度和內部艙室容積,尤其適合需要擴展內部空間的艦船,這符合該艦增強運輸能力的出發點;第三是取消後部直升機機庫,加設吊機和相關任務艙;此外,該艦還具備一定的破冰能力,共計劃建造六艘,每年竣工一艘。
除了將擔負台灣地區遠洋漁船在高緯度海域捕撈的漁業護漁任務外,該艦可承擔南海相關實控島嶼的物資運輸任務,並具備拖帶能力。同時,島內近年來也積極推動極地科考事業,該級艦投入使用後,可在高緯度地區運送科考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