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源回收的舞台上,廢舊玻璃曾經是一位備受矚目的「明星」,如今卻淪為無人問津的「棄兒」。從一噸560元的高價回收,到如今白送都沒人要,廢舊玻璃的命運為何發生了如此戲劇性的轉折?將廢舊玻璃熔成新玻璃,聽起來似乎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但為何現實中卻難以實現?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廢舊玻璃的世界,探尋背後的真相。
廢舊玻璃的「高光時刻」:曾經的搶手貨
在過去的歲月里,廢舊玻璃可是個「香餑餑」。小時候,我們常常看到有人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地回收啤酒瓶、碎玻璃。那時候,玻璃是建築和製造業的關鍵原材料,我國的基建狂潮更是讓玻璃的需求量一路飆升。2016年前,我國每年回收的廢舊玻璃量高達850萬噸,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更是增加到了1005萬噸。這些廢舊玻璃,就像一座座「寶藏」,等待著被重新挖掘和利用。
回收的玻璃種類繁多,主要分為高透玻璃、普透玻璃和雜色瓶等。高透玻璃,通常是那些售價超40元一瓶的白酒瓶子,純度高、雜質少,價格也最為可觀,最高時能達到560元一噸;而最低級的雜色瓶,價格也能達到280元每噸。這些廢舊玻璃,不僅為回收者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也為環保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
廢舊玻璃的「滑鐵盧」:從搶手到無人問津
然而,好景不長。如今,儘管玻璃的需求量仍在不斷增加,回收玻璃的人卻越來越少。2021年,廢玻璃產量達到了2275萬噸的高峰,是回收量的兩倍還要多。這一現象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首先,回收成本的大幅上升 是廢舊玻璃無人問津的重要原因之一。廢品站回收的舊玻璃來源多樣,包括門窗、汽車、啤酒瓶、白酒瓶等,重量重且運輸價格貴。這些玻璃大多以破碎的形態回收,還可能含有油污等雜質。要想將它們熔成新玻璃,需要進行複雜的分類、清洗和提純處理,耗費大量的能源和水資源。以廣州為例,年產廢玻璃約60萬噸,但回收處理量卻只有15萬噸,而且每處理1噸玻璃就要倒貼100元。這樣的成本,讓許多回收商望而卻步。
其次,玻璃質量標準的嚴格限制 也讓廢舊玻璃的再利用變得困難重重。以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屏幕為例,蓋板玻璃需要高硬度,如果混入其他成分的玻璃,就會導致產品硬度和其他性能不達標。如果要製作無色火石玻璃,那些帶有顏色的玻璃更是不允許加入。如果隨意熔化,根本無法滿足商品玻璃的質量標準。相比之下,直接使用新的玻璃原料可能更經濟實惠。2024年,每噸玻璃原材料的價格在1600元-2600元之間,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回收舊玻璃了。
廢舊玻璃的「重生之路」:那些被回收的玻璃去哪兒了?
儘管廢舊玻璃的回收之路充滿挑戰,但仍有部分玻璃成功實現了「重生」。那麼,這些被回收的玻璃都去哪兒了呢?
大部分的廢舊玻璃被熔成了玻璃瓶。玻璃瓶的生產要求相對較低,只要滿足抗壓強度、抗熱衝擊性、耐熱性,且外觀和尺寸無明顯缺陷即可。目前,玻璃瓶生產原料中有60%都是碎玻璃。這些玻璃瓶廣泛應用於食品、飲料、醫藥等行業,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除了玻璃瓶,廢舊玻璃還可以製成玻璃纖維。玻璃碎片經過篩選並去除雜質後,通過熱處理拉伸成細長的纖維。這些纖維既可以扭絞成棉狀,變成玻璃棉,具有強大的隔熱性能。它可以保護內部設備不受外部溫度影響,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化工、電子等領域。想像一下,在寒冷的太空中,航天器內部的設備能夠安然無恙,玻璃纖維的隔熱性能功不可沒。
此外,廢舊玻璃還可以作為路面的組合體。在美國和加拿大,廢舊玻璃曾被用作公路填料。與傳統材料相比,它不僅可以減少車輛橫向滑翻的事故,還能在低溫地區加快積雪融化,減小路面磨損程度。這些廢舊玻璃,就像一位「幕後英雄」,在不同的領域默默發揮著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