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航天技術逐步得到認可後,先前也有不少外國媒體對中國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進展進行了報道,其中有一篇外媒的報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篇報道以「打開藏得很深的東西」為標題,外媒在描述之後說到:「國人們見到它們驚呆了!」
這到底是怎樣一項技術呢?
而且近日也有多家國際新聞媒體對中國的航天事業進行了一番報道,他們所說的就是中國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項技術可以稱之為「新技術」,它就是充氣式柔性密封艙。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項技術的含義又是什麼呢?
它又有怎樣的意義?
且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充氣式柔性密封艙。
相信大家在太空艙著見過一個類似「飛碟」的艙體,其外表看上去並沒有太多的特別之處,從整體看,這些艙體就像是一個個「飛碟」,尤其是在它們的體積上,並不是很大,但當需要使用時,這些艙體卻能夠變得十分巨大,以至於讓人見了都感到驚訝。
充氣式柔性密封艙也可以解釋這一神奇現象,充氣密封艙的設計理念就是:「摺疊小,展開大」。
這種設計理念讓人不得不稱讚它的巧妙之處,這種設計不僅能夠最大程度的節省太空中的空間,同時它還有著其他優點,比如說它的重量輕、運輸難度低等。
那麼這麼一個小小的艙體又有什麼用處呢?
主要就是用於深空探測與月球基地建設,它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將艙體進行摺疊,然後在待用時再將其展開,根據需要的不同,可以將其用作深空探測生活艙,也可以將其改造成月球基地模塊,還可以用作隔音艙等。
那麼這項技術在我國也是首次進行在軌測試,也只有在這次飛行中才能夠驗證其可靠性,而這一次飛行則是國際空間站第七次貨運任務。
此次任務所運送的這艘天舟七號貨運飛船中載運著我國首個充氣式柔性密封艙,經過三天的飛行後與空間站進行成功對接後,對接艙口的打開後,就可以看到艙體逐漸被展開。
這一過程持續時間長達5小時,說明這一過程順利,隨後在經過全面評估後,對整個艙體結構等方面進行了評估調查,這項測試終於宣告圓滿成功。
那麼充氣密封艙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自主研發優勢。
這項技術如果由其他國家研發,那麼可能會受到一定限制,而我國所自己研發出來的技術就沒有這些限制。
有專家曾表示:「我國研發出來的這項技術,其本身就有很高的技術實力,甚至已經超過了其他國家。」
所以就目前來看,我國在這一技術上已經具備一定優勢,其自主研發程度也比較高。
但是這項技術究竟有什麼用處呢?
在早前的時候,專家們曾提出過一個規劃,就是未來我國將會打造一個大型空間站,這其中就有有關充氣式柔性密封艙作為附屬模塊的一部分。
這將大大加強我國在國際空間站領域的話語權,同時也會吸引許多國家加入進來,一同參與到空間站建設中來,畢竟當今世界各國在太空領域都處於競爭狀態。
然而當時這個大型空間站設想還未成型,而如今這項技術已在空間站中得到了應用。
正是由於此時的實驗成功,為之後的空間站建設提供了實際依據。
有專家也表示:「如果這一技術能夠多開發幾個模塊,那麼將極大的提高航天員在軌生活的空間與舒適度。」
對航天員而言,充氣式柔性密封艙帶來的變化是很大的,在未展開之前,他們所生活和工作的空間非常小,幾乎沒有多餘的活動空間。
但隨著艙體逐漸展開,其活動空間增大,因此對於他們而言,換間舒適度將大幅提升。
此系統經過嚴謹分析與試驗後,相信其核心技術指標已得到驗證,而且其工程能力也一定得到了高度提升。
因此根據這些基礎指標以及建造標準,就可為後續任務提供保障,這項新的事物存在不確定性,而只有經過驗證後,才能使其成為確定性的。
但就在核心技術指標得到驗證後,其建造標準也隨之明晰,就會成為建設體系的一部分,並為後續工作提供保障。
拓展充氣密封艙應用方向。
那麼如果將充氣密封艙應用到民用領域,又會有怎樣的用途?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居住條件也逐漸提出更高要求,但建築業卻一直停滯不前。
有些地區為了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不斷向城市擴展,但這樣必然會造成污染,還有資源浪費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所以建築業急需創新與發展,而充氣密封艙若用作房屋,憑藉其「摺疊小展開大」的特性,將大大節約運輸成本,而且這種房屋不僅可以拆卸,還能重新組合,更能彰顯人們個性化需求,但並不是每個地方運輸條件都如此便利,因此住這些房屋可能需要額外支撐,也可能還需要增加一定隔音設備。
但必須要考慮充氣鎖的問題,所以要確定設計方案,還需要經過科技論證,但這種可堆疊房子或許會是未來的一種住房方式。
然而如果將充氣密封艙應用到商業航天領域,又能夠發揮出怎樣的作用?
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能夠踏上太空,然而目前來看,踏上太空所需技術門檻極高,這不僅僅是資金方面的問題,還有安全隱患的問題。
倘若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那麼太空旅行無疑就是一種享受,但這些舒適的艙體,會不會導致航空公司的負擔加重?
當然,之前也提到過這種艙體如果要投入到民用領域,也會大幅度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並且增加出現意外情況下的人數承載量。
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鞏固,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些都指日可待。
若採用成熟而經濟的方法建造大型太空基地,無疑會引發建築結構上新的變革。
但一旦這些想法付諸實現,肯定會先進行大量評估與試驗,以免出現潛在風險,這些措施不僅關係著工程本身,更關係著宇航員的人身安全。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航天事業將會向更高的台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