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阿賴耶識」?
日漫《聖鬥士星矢》中,借用阿賴耶識的概念覺醒了「第八感」,可能其設定就是覺醒了聖鬥士的前世記憶和天賦。化學家朱清時也很迷信這種東西。那麼,什麼是阿賴耶識呢?
朱清時
我們來想像一下,阿賴耶識就像是一個超級大的神秘主義倉庫。
這個倉庫里裝著你的前世,還有你從出生到現在所有的記憶、經歷和學到的東西,甚至還有一些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潛在能力。
比如說,你彈鋼琴的天賦,並不是偶然獲得,而是原本被放在這個「種子」倉庫里,當你需要的時候,就去這個倉庫裡面提取,於是你就有了天賦。為什麼倉庫裡面原本就有呢?因為業力和心念的積累,就像存錢,存起來就可以「交換」天賦。
而且,這個倉庫還會影響我們以後的行為和想法。就像你以前偷東西被「懷疑探索者」打了屁股,下次再偷東西的時候就會更小心,這就是因為那個倉庫里的記憶在提醒你。
它一直在那裡,默默地儲存著一切。
在宗教理念中,阿賴耶識就是一個巨大的倉庫,它儲存著我們過去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想法和每一種感受產生的「種子」。
這些「種子」會在適當的條件下發芽、生長,影響我們現在和未來的生命。
比如說,如果我們過去做了很多善良的事情,在阿賴耶識中就種下了善的種子,未來可能就會得到好的結果,生活更加幸福、順利。阿賴耶識被用作一種解釋的工具,用來解釋生命現象(比如,性格和天賦為什麼不一樣)、輪迴轉世、因果報應等諸多問題。
然而從現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是徹底否認阿賴耶識的真實存在的。對於很多人來說,阿賴耶識更多是一種哲學上的思考和假設,幫助人們去理解和探索生命、心靈等個人想不通的問題。而業力和心念,更多是一種對行為和思想的隱喻或象徵,用來引導人們的行為向善、培養積極的心態,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實體。
宗教理念認為,阿賴耶識的形成是由於眾生無始以來的業力和心念的積累。就好像我們不斷地做事情、產生想法,這些行為和想法留下的「痕迹」逐漸匯聚成了阿賴耶識。也就是說,阿賴耶識屬於唯心主義的東西,意識完全凌駕物質世界!
注意:如果沒有業力和心念,就沒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存在的根基,就是業力好心念必須存在。但是這兩種東西,僅僅是信仰的人「希望」它們存在,現實世界是不承認的。
從佛陀的最基本理念「無常」來看,業力、心念、阿賴耶識都是不存在的!這些概念都是後世僧團為了吸引教徒,吸納婆羅門教理念後的再創造,與佛陀的本意是衝突的。
「無常」,意味著世間萬物皆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從這一理念出發,所謂的業力便難以立足。如果業力存在,意味著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有著註定的結果,無論善惡,都將在未來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回報或懲罰我們。但現實是,世界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一個善舉可能在當下看似帶來了好的結果,但後續的發展卻可能因諸多不可控的因素而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同樣,一個惡行也未必會按照預設的軌跡帶來必然的惡果。生活中的種種偶然和意外,讓業力所謂的「規律」顯得蒼白無力。
再看心念,人們常認為心念具有強大的力量,能夠引導我們的行為和決定命運。然而,「無常」揭示了心念的產生和變化也是無常的。我們的想法瞬間即逝,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不斷改變。一個瞬間的念頭或許能引發某個行動,但下一刻,新的情境和感受又會讓心念發生轉變。心念並非是穩定而持續的力量,它無法掌控和決定一個註定的未來。
阿賴耶識被傳說為是由業力和心念的痕迹所組成,是儲存一切記憶和業力種子的神秘所在。但如果業力和心念本身都不存在,那麼阿賴耶識又如何能成立呢?業力既然無法確保行為與結果之間有必然的因果聯繫,其所謂的痕迹也就失去了依據。心念又如此多變和無常,無法形成穩定的、可積累的痕迹。沒有了業力和心念的支撐,阿賴耶識這個被想像出來的永恆儲存庫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重點證明:業力是不存在的,而業力是阿賴耶識存在的基礎!
在我們的一些信仰體系中,業力被認為是一種因果報應的力量,決定著人們的命運和遭遇。然而,通過仔細的觀察和理性的思考,我們可以發現業力並不存在。
首先,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可觀測、可測量的物理力量或機制能夠對應業力的概念。科學依靠實證和可重複性來驗證現象,如果業力存在,應當能夠通過科學方法檢測到其作用,但至今沒有這樣的證據。
其次,我們觀察到生活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隨機性。許多善良的人遭遇不幸,而一些作惡的人卻暫時逍遙法外。如果業力存在,應當有明確的、一致的善惡報應規律,然而現實並非如此。例如,一位熱心公益、幫助他人的志願者可能突然患上絕症,而一個欺詐他人的騙子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未受懲罰還享受著財富。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與業力所宣稱的因果關係相矛盾。
再者,人類的行為和結果受到眾多複雜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環境、個人機遇、遺傳因素等。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往往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單一的業力作用。比如,一個努力學習但家庭貧困、教育資源匱乏的學生可能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另一個條件優越但不太努力的學生可能因為各種外在條件而取得較好成績。
還有,業力的概念常常被用來解釋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這實際上是一種逃避理性思考和尋求真實原因的方式。當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某些事情發生時,將其歸因於神秘的業力,而不是去深入探究背後的真正原因,這阻礙了我們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和對問題的解決。
用量子物理學知識,也能否認業力是不存在的!
首先從量子的疊加態原理入手。在量子世界中,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的疊加,直到被觀測時才確定其具體狀態。這意味著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和隨機性。
如果業力存在,那麼它應該會決定一個確定的因果關係,導致特定的結果。但量子的疊加態表明,在微觀層面,事件的發展並非是由某種預先確定的力量所引導。
還有量子的漲落現象。在真空中,量子會不斷地出現和消失,這種隨機的能量漲落是無法預測和控制的。
如果業力存在,應該能夠對這種看似無序的量子漲落進行約束和引導,使其符合業力所設定的因果規律。然而,實際觀察到的是,量子漲落完全不受任何假設的業力影響,自由地發生。
再看量子的概率性。例如,在放射性衰變中,原子核何時衰變是一個概率事件,無法精確預測。
按照業力的概念,每個行為都應該有確定的、可預測的後果。但量子世界中的這種概率性表明,結果並非完全由先前的「行為」所決定,而是存在著本質的不確定性。
通過對這些量子物理學現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們完全得出結論:量子物理學所揭示的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隨機性和概率性,與業力所假設的那種確定性的因果關係完全不符。
因此,從量子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業力這種被認為能夠決定因果報應的力量是不存在的。
綜上所述,業力只是一種沒有根據的假設,在現實世界中沒有實際存在的證據支持。
量子物理學證明否認阿賴耶識是不存在的
量子物理學的理論就可以否認阿賴耶識。
首先從量子糾纏的現象入手。量子糾纏表明,兩個相互關聯的粒子,無論距離多遠,其狀態都會瞬間相互影響。物理學家們思考,如果阿賴耶識存在,它是否能像量子糾纏一樣,在瞬間傳遞信息和影響所有與之相關的個體。
然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實驗和觀測,他們發現量子糾纏的作用僅限於微觀粒子,且遵循著嚴格的物理規律和條件。而阿賴耶識所宣稱的能夠跨越時空、不受物質限制地存儲和傳遞人類的記憶、意識和業力等信息,與量子糾纏的特性完全不同。
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也否認阿賴耶識。這一原理指出,在微觀世界中,粒子的某些屬性,如位置和動量,不能同時被精確確定。如果阿賴耶識存在,它應該具有確定和穩定的特性來承載各種信息。但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表明,自然界在微觀層面存在著本質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這與阿賴耶識所被描述的那種確定性和恆常性相衝突。
同樣,量子隧穿現象也否認阿賴耶識。在量子隧穿中,粒子有一定概率穿越看似無法逾越的能量壁壘。但這種現象仍然是基於量子力學的概率性和隨機性。而阿賴耶識被認為是一種絕對可靠和穩定的存在,不受概率和隨機因素的影響。
通過對這些量子物理學現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量子物理學的種種原理和現象都無法支持阿賴耶識的存在。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隨機性以及微觀粒子的特性,都與阿賴耶識所需要的那種超自然、穩定且超越物質限制的特性背道而馳。
總之,阿賴耶識只是一種個人想像中的概念,而非基於現實物理世界的真實存在。
從宇宙最基本的自然規律——熱力學定律的角度,也可以否認阿賴耶識是存在的。
熱力學第一定律,也稱為能量守恆定律,表明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阿賴耶識被描述為一種能夠儲存和產生精神或意識能量的神秘實體。但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如果阿賴耶識能夠產生新的能量或意識,這就違背了能量守恆的原則,因為沒有外部能量輸入的情況下創造出了新的「能量形式」。
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指出在一個孤立系統中,熵總是傾向於增加,即系統會趨向於更加無序和混亂。
假設阿賴耶識存在,並且能夠完美地組織和保存信息與意識,不受熵增的影響,這與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描述的普遍的無序化趨勢相矛盾。在現實世界中,信息的保存和傳遞總是伴隨著一定的能量消耗和信息失真,而阿賴耶識被認為可以永恆且無損地存儲和傳遞信息,這在熱力學的框架下是難以成立的。
綜合這兩個熱力學定律,阿賴耶識所被賦予的超越物理規律的能量和信息處理能力在熱力學的視角下缺乏依據,從而可以對其存在提出質疑和否認。
其他邏輯分析、科學理論、生活常識都證明阿賴耶識是不存在的!
1. 缺乏科學觀測證據:科學依賴可觀測和測量的現象,至今沒有任何方法能直接檢測到阿賴耶識。
2. 違背神經科學:神經科學表明,人的記憶、認知和意識都由大腦的神經元結構和神經活動產生。例如,大腦特定區域受損會導致相應的記憶或認知功能障礙,這清楚地顯示了大腦是這些功能的基礎,而非神秘的阿賴耶識。
現代神經科學通過大量的研究和實驗,已經對人類的記憶、認知和意識形成了相對清晰和基於實證的理解。眾多科學機構的研究報告都表明,人類的大腦是一個極其複雜但又遵循物理和化學規律的器官。
例如,當特定的大腦區域,如海馬體受到損傷時,人們會出現嚴重的記憶障礙,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這清楚地表明,記憶的形成和存儲與大腦的這些特定結構和神經連接密切相關。
再比如,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術,我們可以實時觀察到當人們進行思考、學習、感知等活動時,大腦中不同區域的神經活動會相應增強或減弱。這直接證明了大腦的神經活動與各種心理功能之間的緊密聯繫。
如果阿賴耶識存在,並被認為是存儲人類所有記憶和意識的神秘場所,那麼我們應該能夠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找到一些相關的證據或者至少觀察到大腦活動與阿賴耶識之間的交互作用。然而,至今為止,所有的神經科學研究都只指向大腦本身的生理結構和神經化學過程在記憶、認知和意識中的關鍵作用,而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存在一個獨立於大腦的阿賴耶識。
此外,一些針對腦部疾病患者的研究也進一步支持了大腦對於心理功能的決定性作用。例如,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其大腦中的神經細胞逐漸退化,導致他們的記憶和認知能力逐漸喪失。如果阿賴耶識存在,這些患者應該仍然能夠從阿賴耶識中獲取完整的記憶和意識,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所以,神經科學的眾多研究成果和發現都與阿賴耶識的概念相違背,有力地證明了阿賴耶識在科學上是不存在的。
3. 與進化論衝突:進化論強調生物適應環境而逐漸演變。如果阿賴耶識存在,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應該有明顯的痕迹或作用,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對生物進化有影響。
4. 無法重複驗證:科學方法要求結果可重複,阿賴耶識永遠無法在相同條件下重複出現和驗證,迄今為止僅僅出現在個人的信仰之中。
5. 不符合能量守恆:能量守恆定律規定,能量是不能憑空產生或消失的,阿賴耶識的能量卻無法解釋其來源和運作符合該定律。
6. 社會文化差異:阿賴耶識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中的解釋多樣,缺乏統一標準,顯示其非客觀存在。
7. 缺乏預測能力:阿賴耶識若存在應能準確預測人的行為和命運,但實際做不到。
8. 與心理學研究不符:心理學通過實驗和觀察揭示人的心理形成機制,如環境和經歷的影響,與阿賴耶識無關。
9. 無法解釋個體差異:每個人性格和經歷不同,阿賴耶識無法合理說明這些個體多樣性。
10. 沒有物質基礎:科學強調現象基於物質,阿賴耶識作為非物質存在缺乏科學依據。
11. 根本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如解決疾病、貧困,阿賴耶識的概念毫無幫助。
12. 與遺傳學矛盾:遺傳學從基因角度解釋人的特徵和傾向,阿賴耶識與此毫無關聯。
13. 缺乏科學理論支持:主流科學理論中沒有能容納阿賴耶識的合理框架。
14. 與信息科學相悖:信息科學有明確的信息存儲和處理方式,阿賴耶識的方式不符合。
15. 無法經受批判性思維:用嚴謹邏輯分析,阿賴耶識概念充滿無法解釋的矛盾。
比如,阿賴耶識被描述為能儲存一切業力和記憶,但無法解釋為何人們會遺忘大量的經歷和信息。如果阿賴耶識是完美的儲存庫,遺忘現象就不應該發生。
比如,按照阿賴耶識的理論,人的善惡行為所產生的業力會影響未來的命運。然而,現實中許多善良的人遭受苦難,而作惡的人有時卻過得順遂,這與阿賴耶識所宣稱的因果報應邏輯相矛盾。
比如,阿賴耶識被認為是超越物質和時空的存在,但又聲稱能對現實世界中的人的行為和命運產生影響。然而,無法明確這種非物質的影響是如何作用於物質世界的,也無法解釋其作用機制。
比如,若阿賴耶識決定了人的天性和天賦,那麼個體通過後天努力所實現的巨大改變和突破就難以解釋,因為這意味著阿賴耶識的設定並非絕對和不可改變的。
比如,阿賴耶識被說成是眾生共有的,但每個人的經歷和命運又如此不同。如果存在共有的阿賴耶識,應當有更多的共性和一致性,而不是如此顯著的個體差異。
比如,對於阿賴耶識如何在生命的起始和終結時發揮作用,以及新生命如何繼承或獲得特定的阿賴耶識內容,缺乏清晰和合理的解釋。
比如,如果阿賴耶識包含了所有的業力和記憶,那麼在輪迴轉生中,為何人們不能清晰地回憶起前世的所有經歷和知識?
比如,阿賴耶識的概念假設存在一種超越科學理解的神秘力量來主導人的命運和意識,但科學的方法是基於可觀測、可驗證和可重複的證據,阿賴耶識無法滿足這些科學要求。
這些例子從邏輯上揭示了阿賴耶識概念在解釋現實和自身理論上存在的自相矛盾之處。
16. 不被普遍教育接受:正規教育傳授基於科學的知識,阿賴耶識因無科學依據不被納入。
17. 與計算機科學原理不同:計算機科學的信息處理和存儲有清晰規則,與阿賴耶識不同。
18. 不能促進技術發展:阿賴耶識對科技進步沒有實際推動作用。
19. 與社會學研究結果不符:社會學基於群體和社會現象研究,阿賴耶識對其無影響。
20. 嚴重違背常識認知:日常生活經驗和常識判斷不支持阿賴耶識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證明日常生活經驗和常識判斷不支持阿賴耶識存在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阿賴耶識存在,我們應該能夠直接感知或察覺到它對我們思想和行為的明顯影響。但實際上:
1. 當我們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時,是通過不斷的練習和重複來強化記憶和提高能力,而不是依靠某種神秘的阿賴耶識來瞬間獲取或提升。
2. 人們在遭受意外或突髮狀況時,往往會表現出驚慌和無措,這表明我們的反應是基於當下的情境和自身的生理心理狀態,而非由阿賴耶識預先決定或引導。
3. 比如在準備考試時,需要通過努力複習和理解知識點來提高成績,而不是依賴一個所謂的內在的阿賴耶識來賦予我們知識。
4. 當我們面臨道德抉擇時,思考的過程通常基於社會規範、個人價值觀和當下的具體情況,而不是由一個神秘的阿賴耶識來直接指示我們的選擇。
5. 人們在生病或身體不適時,會尋求醫療幫助和遵循科學的治療方法,而不是寄希望於阿賴耶識來消除病痛。
6. 在日常的工作中,想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實際的努力、制定合理的計劃和與他人合作,並非依靠某種超自然的阿賴耶識的作用。
7. 當我們與他人發生衝突或產生矛盾時,解決問題的方式通常是通過溝通、妥協和理解,而不是由阿賴耶識來自動化解矛盾。
8. 我們在規劃未來時,會考慮各種現實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資源和外部環境,而不是依賴一個無法證實的阿賴耶識來指引方向。
這些日常的經歷和行為模式都表明,阿賴耶識的存在沒有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體現,與我們基於常識和經驗的認知完全不符。
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否認了阿賴耶識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形成通常可以歸因於多種因素,如遺傳、環境、學習、社會文化等。
從遺傳角度看,個體的某些特質和傾向可能具有先天的基礎,影響著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環境因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塑造作用。例如,在一個充滿關愛和積極引導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更傾向於表現出友善和合作的行為。
學習過程也是關鍵,通過正強化、負強化等機制,個體逐漸形成特定的行為模式。
社會文化背景則為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提供了廣泛的框架和規範。
然而,業力的概念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超自然的因果報應力量,決定著人們的善惡行為會在未來得到相應的回報或懲罰。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結果更多地是由上述可觀測和可解釋的因素所決定,而非某種神秘的、不可知的業力。
阿賴耶識被描述為儲存一切意識和記憶的神秘倉庫。但心理學通過對記憶形成、存儲和遺忘的研究發現,記憶是通過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和神經活動來實現的,並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時間、情感、注意力等。記憶並非存儲在一個超自然的、永恆不變的「倉庫」中。
例如,心理創傷可能導致某些記憶的壓抑或扭曲,而新的經歷和學習又可以改變和重塑我們對過去事件的記憶和理解。這些現象都可以用心理學的原理來解釋,而不需要藉助阿賴耶識這樣的神秘概念。
綜上所述,心理學對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科學研究,為我們理解人類的行為和心理提供了基於實證和可觀測的解釋,從而從側面否定了業力和阿賴耶識這類缺乏科學證據的神秘主義概念。
延伸閱讀
https://m.toutiao.com/is/iA42nuua/ - 為什麼說「中陰身」是不存在的,僅僅是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