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7日,南京南站到紫金山東站的高鐵聯絡線上,發生了一件與野豬有關的驚險事件。
除了這起事故以外,當天南京市區還發生了兩起野豬出沒的情況,這不禁讓人脊背發涼:野豬泛濫,究竟是誰在買單?
野豬泛濫,誰來買單?
這可不是個例,近年來,野豬頻繁出沒在城市和鄉村,簡直像是在上演一出魔幻現實劇。
從2017年起,南京市區就多次出現野豬「造訪」,「野豬出沒」頻頻登上熱搜。
今年10月,廣東深圳、雲南昭通和浙江杭州等地的市民遇到了野豬進城的驚險一幕。
這些原本屬於山林的「土著居民」,如今卻頻繁出現在人類活動區域,它們拱翻莊稼、破壞公共設施,甚至攻擊人類,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
野豬數量激增,背後藏著不少生態問題,隨著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力度加大,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給野豬的繁殖和生存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另一方面由於老虎、豹子、豺狼等野豬的天敵減少,加上人類活動對它們的干擾減少,野豬的數量迅速增加。
中國林科院自然保護地研究所所長金崑說,野豬繁殖快、適應能力強,有些地方沒有天敵來控制,所以野豬數量越來越多。
野豬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廣,這也讓野豬的數量越來越多。
然而國家政策與現狀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脫節」,2023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把野豬從「三有名錄」中去掉了,這意味著野豬的數量已經不再稀少了。
這本應是野豬保護工作取得成效的標誌,但現實情況卻令人擔憂。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數據顯示,我國有28個省份有野豬分布,總數大約200萬頭。在其中的26個省份,野豬已經引發了不同程度的損害。
這表明,野豬泛濫已從單純的野生動物保護問題,演變成了嚴重的社會安全問題。
賞金獵捕」模式的困境
面對越來越多的野豬問題,各地紛紛出台措施進行控制。其中,「賞金獵捕」模式成為一種常見的做法。
寧夏西吉縣發布公告,計劃獵捕300頭成年野豬,並提供每頭2400元的補償,類似的「懸賞令」也在其他地區出現。
然而這種看似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卻面臨著重重困境。
獵捕成本高昂成了阻礙這件事往下繼續的第一個原因,西吉縣林草局的公告規定,獵捕隊伍需要準備好無人機、紅外相機、獵犬、獵夾、軍工刀、鐵網和防護服等工具。
這些裝備的購置和維護費用不菲,對於大多數獵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除了這個,捕獵野豬還得花很多人力、物力和時間。
據一位四川阿壩州的獵人小魏介紹,他所在的護農隊一共有11個人,獵捕野豬一般會先用無人機進行偵查,確定方位後用狗來進行捕獲,再由人過去處理。
即使捕獲成功,每頭野豬800元的補貼也遠遠無法彌補獵捕成本,「都是賠錢在干」。
其次獵捕難度大,野豬生性警覺,體型較大,力量驚人,獵捕難度極高。
專業的狩獵隊隊長楚風表示,野豬一般都重達300至600斤,很容易出現獵狗被野豬咬傷甚至咬死的情況。
好的獵狗價格可不菲,動輒上萬元,便宜的也要幾千塊,損失一隻確實挺心疼的。
即使配備了先進的裝備和專業的獵犬,也難以保證每次獵捕都能成功。
一位資深獵人吳先生表示,這兩年他已經「賠進了兩套房子」。
最重要的是,捉野豬這件事基本上沒有任何變現渠道,現行法律規定禁止食用野豬肉,這使得獵捕的野豬無法進入市場流通,只能進行無害化處理,進一步增加了獵捕成本。
一些專家建議修改相關法律,允許將檢疫合格的獵捕野豬用於出售或食用,但野豬肉可能攜帶寄生蟲和病毒,缺乏相關的質檢制度,也存在著食品安全風險。
如何平衡資源利用和食品安全,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怎麼才能解決野豬泛濫
「賞金獵捕」模式的困境,暴露了當前野豬防控工作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僅僅依靠獵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野豬泛濫問題,我們需要一套更加科學、有效、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在獵捕野豬前,要先了解野豬的數量、分布和活動規律,做好充分的調查。
只有在充分了解野豬的習性,掌握其活動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避免盲目獵捕,造成資源浪費。
專家趙序茅指出,「政府有組織地獵殺野豬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更需要關注的是頂級掠食者缺失造成的生態失衡。
除此以外還要調整相關政策,讓野豬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因為當前的野豬肉無法進入市場流通,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獵人的積極性,如果可以將這個問題順暢的解決,或許野豬的抓捕活動就沒有難召集了。
我們都知道解決野豬泛濫的問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這件事。
而在抓捕野豬的過程中,也要重視主動防禦和生態修復,主動防禦是指採取措施,阻止野豬進入人類活動區域,例如修建電圍欄、使用聲音驅趕、種植野豬不喜歡的作物等。
生態修復是指通過恢復植被、保護水源、引進天敵等方式,恢復生態平衡,從根本上控制野豬種群數量。
東北林業大學的張明海教授認為,主動防禦是解決人與野生動物生存空間衝突的根本辦法。
總結
野豬泛濫並非只是野豬的錯,它是生態環境失衡的表現,也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衝突的反映。
解決野豬泛濫問題,需要我們轉變觀念,從單純的獵捕控制,轉向更加科學、可持續的綜合治理。
這需要科學的防控方案、有效的治理措施、完善的資源利用機制,更需要我們對生態環境的尊重和保護。
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和自然和諧相處,防止類似的悲劇重演。
參考資料:
1.紅星新聞2024年10月29日發布的關於《南京野豬撞高鐵:當地每平方公里野豬超4頭,事發當天曾有1頭闖進酒店》的報道
2.縱覽新聞2024年11月6日發布的關於《縱覽熱點|野豬泛濫致害26省,多地開始「賞金獵捕」:受訪獵人稱獵捕成本高、難度大,兩年賠進兩套房》的報道
3.大河報2024年11月12日發布的關於《91.5萬打300頭野豬,南京一企業中標後棄標,知情人:人手不夠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