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子彈成功後,印度核武之父叫囂18個月趕超中國,結果被摔死
【引言】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羅布泊上空,一朵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震驚了整個世界。這一天,中國成功研製出了第一顆原子彈。就在全國上下歡欣鼓舞之際,遠在印度的一位科學家卻發出了驚人之語:"給我18個月時間,印度一定能研製出比中國更先進的核武器!"這位豪言壯語的印度科學家,就是被譽為"印度核武器之父"的霍米·賈汗季·巴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距離他承諾的期限還有3個月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空難卻永遠改變了這位科學家的命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充滿雄心壯志的科學家在半路上折戟沉沙?這背後又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從天才少年到核物理專家
1909年10月30日,霍米·賈汗季·巴巴出生在印度孟買一個顯赫的帕西教家族。他的父親是孟買著名的律師,母親則出身於當地知名實業家族。這樣的家庭背景為巴巴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教育條件。
在孟買的伊爾芬斯頓學院就讀期間,年僅15歲的巴巴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數學天賦。1927年,這位年輕的印度天才進入了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厄斯學院,主修數學和物理。在劍橋求學期間,巴巴師從著名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開始了他在理論物理領域的研究生涯。
1930年,巴巴完成了他在劍橋的第一次重要研究,發表了關於電子與正電子相互作用的論文。這篇論文在物理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為他贏得了艾薩克·牛頓獎學金。隨後的幾年裡,他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與沃爾夫岡·泡利等著名物理學家共事,進一步深入研究量子力學和宇宙射線。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原本計劃返回歐洲繼續研究的巴巴被迫留在印度。這個看似不幸的轉折卻為印度的原子能研究開創了新的篇章。巴巴開始在印度理工學院擔任物理學教授,並於1945年創建了塔塔基礎研究所,這成為了印度第一個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機構。
在塔塔基礎研究所的日子裡,巴巴展現出了卓越的組織才能。他不僅吸引了眾多印度優秀的年輕科學家回國工作,還成功地與國際科學界建立起了廣泛的聯繫。1948年,他被任命為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開始全面主持印度的原子能研究工作。
1955年,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一屆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會議上,巴巴作為印度代表團團長發表了重要演講。他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主張,這次會議使他在國際原子能界的聲望達到了頂峰。此後,他開始頻繁出入各種國際會議,積極為印度爭取在原子能領域的發展機會。
在這一時期,巴巴還建立了印度第一個原子能研究中心——曼巴研究中心。他提出了著名的"巴巴計劃",主張印度應該通過和平利用原子能來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這個計劃為印度後來的核能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他贏得了"印度原子能之父"的美譽。
二、印度核計劃的開拓者
1948年,印度獨立後的第一個重大科技決策就是成立印度原子能委員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巴巴向印度總理尼赫魯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原子能發展規劃。這份規劃不僅包含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方案,還涉及了鈾礦勘探、重水生產等具體項目。尼赫魯對這份規劃給予了高度重視,並任命巴巴為該委員會的第一任主席。
塔塔基礎研究所的建立是印度核計劃的重要里程碑。1945年,巴巴說服了印度工業巨頭塔塔集團,投資30萬盧比建立這所研究所。研究所選址在孟買郊區的科拉巴區,一座被改造的古老別墅成為了印度核物理研究的搖籃。
在塔塔基礎研究所的頭幾年,巴巴採取了"雙軌制"發展戰略。一方面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另一方面開展應用技術開發。他從英國、美國等國聘請了多位核物理專家擔任顧問,同時派遣印度青年科學家到國外進修。到1950年,研究所已經擁有了一支50人的核心研究團隊。
1954年,巴巴促成了特朗貝原子能研究中心的建立。這個位於孟買近郊的研究中心配備了當時印度最先進的研究設施,包括一座研究用核反應堆。在巴巴的規划下,特朗貝中心逐步發展成為印度最重要的核研究基地。
為了推動印度的核工業發展,巴巴制定了三階段核能計劃。第一階段是利用天然鈾發展壓水堆;第二階段是建設快中子增殖堆;第三階段則是開發基於釷的核能系統。這個計劃充分考慮了印度的資源特點,特別是該國豐富的釷礦藏。
在國際合作方面,巴巴展現出了非凡的外交才能。1955年,他成功與加拿大簽署了"印加核合作協議",獲得了加拿大重水堆技術。1956年,他又促成了印度第一座研究堆"阿普薩拉"的建成,這座反應堆使用的燃料來自英國。
1962年,在巴巴的努力下,印度在拉賈斯坦邦的羅塔開始建設第一座商用核電站。這個項目不僅標誌著印度進入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新階段,也為該國培養了大批核工程技術人才。
同時,巴巴還特別重視人才培養。他在特朗貝建立了培訓學校,系統培養核技術人才。到1964年,印度已經擁有了一支超過1000人的核科技隊伍。這支隊伍後來成為印度核工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推進核計劃的同時,巴巴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他主導建立了多個核技術研究機構,包括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等。這些機構形成了完整的核科技研發體系,為印度後來的核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中印核競爭的暗流涌動
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衝突爆發。這場衝突不僅改變了兩國的政治關係,更成為印度加速核計劃的重要轉折點。在衝突結束後的一次內部會議上,巴巴向印度國防部提交了一份關於發展核威懾力量的建議書,這份建議書得到了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視。
1963年初,印度政府增加了原子能委員會的預算,同時授權巴巴擴大核研究的範圍。特朗貝原子能研究中心的工作重點開始悄然轉向了核武器相關技術的研究。這一年裡,印度在喜馬偕爾邦的坎德拉建立了新的鈾礦開採基地,同時在比哈爾邦擴建了鈾提煉廠。
1964年5月,中國第二次核試驗的消息傳來,這讓印度政府感受到了更大的壓力。在隨後召開的一次秘密會議上,巴巴向印度總理沙斯特里詳細彙報了印度核計劃的進展。他提出了著名的"18個月計劃",聲稱只要給予足夠的資源和支持,印度能在18個月內研製出比中國更先進的核武器。
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包含了三個主要階段:首先是擴大鈾濃縮能力,其次是建立核爆炸裝置研究實驗室,最後是進行地下核試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巴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調集核物理專家,組建專門的研究團隊。
1964年7月,巴巴率領印度代表團訪問法國,試圖獲取核技術支持。雖然這次訪問表面上是討論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但實際上巴巴更關注的是法國的核武器技術。在巴黎期間,他與法國原子能委員會進行了多次秘密會談。
同年9月,印度在拉賈斯坦邦的波克蘭建立了新的核研究基地。這個基地表面上是進行農業和醫療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實際上卻在進行核爆炸裝置的關鍵部件研究。巴巴親自監督了這個基地的建設工作,並多次到現場指導研究進展。
中國首次核試驗成功後,巴巴立即在新德里召開了緊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提出了加速核計劃的具體措施,包括增加科研人員、擴大實驗設施、加強保密工作等。同時,他還向印度政府提出了購買更多核材料和設備的申請。
1965年初,印度開始在拉賈斯坦邦的波克蘭地區進行地下核試驗場的勘察工作。巴巴親自參與了試驗場址的選擇,他認為這裡的地質條件適合進行地下核試驗,而且遠離人口密集區域。根據計劃,第一次核試驗將在1966年年中進行。
在這期間,巴巴頻繁往返於新德里、孟買和波克蘭之間,協調各方面的工作。他一方面要應對國際社會對印度核計劃的質疑,另一方面還要平衡國內各方勢力對核武器發展的不同意見。這種緊張的工作節奏一直持續到1965年底。
四、空難之謎與未完成的承諾
1966年1月24日,印度航空101航班從孟買起飛,計劃經停貝魯特後飛往維也納。這架波音707客機搭載了106名乘客和11名機組人員,其中就包括了正在前往維也納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會議的霍米·巴巴。
當天凌晨3點27分,這架客機在即將降落貝魯特時,突然與勃朗峰相撞。這座位於阿爾卑斯山脈的雪峰成為了印度核計劃的轉折點。空難發生後,救援人員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展開搜救行動,但最終沒有發現任何生還者。
事故調查隨即展開。根據法國民航局的初步調查報告,飛行員在接近貝魯特機場時偏離了正常航線。當時的天氣條件極為惡劣,能見度低,加上飛行員可能對地形不夠熟悉,導致飛機撞上了山峰。這份報告提到,事故發生時,飛機正處於4500米的高度,比正常進近高度低了近千米。
然而,這起空難很快引發了各種猜測。一些印度媒體指出,事故發生前,巴巴曾收到多個匿名威脅。還有報道稱,在空難發生前的幾個月里,巴巴的一些重要文件曾遭到翻動。這些細節引發了人們對空難真相的質疑。
更令人關注的是,在空難發生前的最後一次公開講話中,巴巴透露印度的核計劃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他表示,一些關鍵技術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印度即將進入核試驗的準備階段。這番言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空難調查期間,法國當局在現場發現了大量分散的機身碎片。其中,駕駛艙的黑匣子受損嚴重,許多重要數據無法恢復。這一情況加深了事故調查的難度。同時,一些目擊者稱,事故發生前曾看到不明物體在飛機周圍盤旋,但這些證詞後來都未能得到官方確認。
巴巴的突然離世給印度的核計劃帶來了重大打擊。原定於1966年中期進行的核試驗計劃被迫推遲。特朗貝研究中心的多個重要項目也陷入停滯。作為印度核計劃的主要決策者,巴巴掌握著許多關鍵信息,這些信息隨著他的離世而成為永遠的謎團。
空難發生後,印度政府對巴巴的辦公室和住所進行了徹底清查。調查人員發現,許多重要文件和研究資料已經不翼而飛。特別是關於核裝置設計的一些關鍵文件,至今下落不明。這些文件的神秘消失更增添了這起空難的神秘色彩。
在巴巴遇難後,印度原子能委員會的工作一度陷入混亂。新任主席維克拉姆·薩拉巴伊接手工作後,不得不重新梳理和規劃整個核計劃。那個曾經轟動一時的"18個月承諾",最終成為了印度核發展史上一個未能兌現的諾言。
五、巴巴之後的印度核計劃
1966年2月,維克拉姆·薩拉巴伊接任印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職務。他面臨的首要任務是重建因巴巴離世而陷入混亂的核研究體系。薩拉巴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重組研究團隊、調整項目優先順序,以及重新建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聯繫。
在特朗貝研究中心,薩拉巴伊發現許多關鍵文件已經遺失。為了彌補這些損失,他組織專家團隊重新梳理了所有在研項目。這項工作持續了近三個月,最終形成了一份新的核計劃發展路線圖。這份路線圖保留了巴巴時期的三階段核能發展戰略,但對具體實施步驟做了重大調整。
1967年4月,薩拉巴伊啟動了代號為"微笑佛陀"的秘密計劃。這個計劃的目標是在五年內完成印度第一次核試驗。為了避免國際社會的干預,這個計劃被偽裝成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項目。在此期間,印度在拉賈斯坦邦的波克蘭地區加快了地下核試驗場的建設。
同年8月,印度與蘇聯簽署了新的核技術合作協議。這份協議表面上涉及民用核能開發,實際上為印度獲取了重要的核技術支持。通過這個渠道,印度成功獲得了一批關鍵的核材料和設備。
1968年,印度開始在卡納塔克邦建設新的鈾濃縮設施。這個項目由薩拉巴伊親自督導,採用了改進後的氣體離心技術。到1969年底,這個設施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鈾濃縮能力,為後續的核試驗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1970年12月,薩拉巴伊在孟買視察核設施時突發心臟病去世。他的離世再次給印度的核計劃帶來了打擊。但這一次,由於前期工作的完善布局,核計劃並未因此陷入停滯。新任主席賽義德·海珊繼續推進"微笑佛陀"計劃。
1971年,印巴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促使印度政府加快了核計劃的步伐。在戰爭結束後,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批准了核試驗的最終方案。波克蘭試驗場的建設隨即進入最後階段。
1972年至1973年間,印度在多個研究機構同時開展核裝置研製工作。這些機構採用分散研究、統一協調的方式,有效規避了國際社會的監視。同時,印度還在古吉拉特邦建立了新的核材料儲存設施,為即將到來的核試驗做準備。
1974年5月18日,印度在拉賈斯坦邦波克蘭地區成功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這次代號為"微笑佛陀"的核試驗,標誌著印度正式成為核大國。試驗成功後,印度政府宣稱這是一次"和平核試驗",但實際上完成了巴巴生前未竟的事業。
這次核試驗的成功,證明了巴巴為印度核計劃奠定的基礎的重要性。雖然他未能親眼看到這一天的到來,但他規劃的技術路線和培養的科技人才,最終幫助印度實現了核大國的夢想。在此後的歲月里,印度繼續沿著巴巴開創的道路,不斷發展和完善其核能力。